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里。就拿我們看待美國的方式來說,似乎總是繞不開兩個極端的比喻:
黑幫與老板。
當它揮舞著長臂管轄的大棒,用制裁、罰款、甚至逮捕高管的方式,如阿爾斯通案強迫別國企業時,我們怒斥其為世界黑幫,霸道且不講規矩。
![]()
但吊詭的是,當它作為世界警察維持著全球的某些秩序,例如全球航道安全、SWIFT系統時,很多國家又似乎默認了它的老板地位,甚至在被敲打后如日,仍選擇服從這套體系。
最近2025年10月,在國際海事組織IMO的選舉中,有報道稱美國對一些小國施加了包括簽證、港口費在內的威脅,迫使其改變立場。這再次點燃了黑幫的指責。
可問題是,為什么同樣的行為,在一些人眼中是流氓入侵,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老板立威?
我們的責任,不是去貼標簽,而是去理解標簽背后的文化代碼。
![]()
1. 權力距離:你看不見的文化DNA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必須請出一位荷蘭的社會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他提出了一個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跨文化解釋工具——文化維度理論。
其中最核心的一個維度,叫做權力距離。
這個概念衡量的,不是一個社會中權力有多不平等,而是這個社會中的成員,對于權力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
說白了,就是你有多「認同」等級制度。
習慣權力距離的文化: 傾向于接受并尊重等級制度,認為不平等是社會常態。 潛意識里期待一個強有力的老板或大家長。 (代表:俄羅斯、法國、韓國、日本)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