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9月11日深夜,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紅軍城被俄軍猛烈襲擊,俄軍投下數枚重型精確制導炸彈,直接摧毀了烏軍苦心經營多年的地下防線。
曾被視為“天然堡壘”的煤礦隧道網絡,如今已經變成烏軍的“墳場”,這是發生了什么?
![]()
紅軍城曾是蘇聯最重要的煤炭產地之一,當沖突全面爆發后,烏克蘭軍方敏銳地意識到這張龐大的礦井網的戰略價值。
自2023年起,烏軍工程部隊開始系統化改造:首先清理積水、修復塌陷的主干井道,接著在關鍵節點加固混凝土結構,并布設電力與通信線路,確保深處依然具備指揮和生活條件。
知情人士透露,僅通風系統改造就耗資逾兩千萬美元,安裝了多級過濾設備,可在化學或核打擊下維持數周的空氣循環。
![]()
這種地下化布局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是保存戰斗力。俄軍在頓巴斯的空中與炮火優勢顯著,任何地面集結都易被發現并摧毀。
二是延伸補給鏈。地表運輸常遭轟炸,烏軍利用地下通道暗中轉移彈藥、燃料和醫療物資,確保城市在長期圍困中仍能獲得補給。
三是戰術機動,礦井通道往往有多個隱蔽出口,部隊可“潛地”移動,在城東制造火力后迅速出現在城西,讓俄軍難以鎖定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紅軍城地下防線并非普通防空洞,而是一個可供數千人長期駐守的立體空間,洪雷曼斯卡婭礦井深處的三防指揮所,按照冷戰時期的最高防護標準建造,可抵御高當量核打擊。
![]()
廢棄礦工宿舍被改造成彈藥與燃料庫,儲存了包括“海馬斯”火箭彈在內的大量北約援助物資,某種意義上,這里已成為烏軍在頓巴斯戰場上最堅固的后勤和指揮中心。
然而,俄軍并未選擇與烏軍展開一場消耗巨大的地道戰,面對這座“地下堡壘”,俄方采取的是冷靜而殘酷的系統化打法。
情報部門經過長時間的無人機偵察、衛星成像與信號監聽,繪制出完整的地下通風井和主要井道分布圖,他們很清楚,任何龐大的地下網絡都無法脫離地表空氣交換,通風井就是整套防御體系的“肺”,一旦被摧毀,整個系統將因缺氧和塌陷而失去功能。
針對這一弱點,俄軍選擇了極具破壞力的FAB-1500重型航空炸彈,單枚炸彈重達1.5噸,配合UMPK精確制導套件,可在數十公里外投放,精度誤差僅數米。
![]()
FAB-3000
與常規炸彈不同,FAB-1500的設計目標更接近工程爆破:它的沖擊波和深層穿透力,能引發地層連鎖坍塌,而不僅僅是殺傷人員,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結構性打擊”理念,意味著俄軍更關注整體防御體系的毀滅,而非與守軍逐一搏殺。
在實施前,俄軍還通過電子戰削弱烏軍通信,干擾可能的反導攔截,同時,炮兵部隊持續對城市外圍施壓,吸引烏軍注意力。
等到情報確認通風井坐標和防空空隙后,空天軍迅速行動,出動攜帶FAB-1500的戰機,從高空投放。整個過程幾乎不給烏軍反應時間,體現了精密的計劃與執行力。
![]()
這種戰術的冷酷在于,它繞過了傳統的正面交火,將整個地下防御當作一個可以被“窒息”的生命體來對待,一旦“呼吸”被切斷,堅固的混凝土和鋼筋也無力挽回。
于是在9月11日深夜,紅軍城迎來最黑暗的時刻,當地居民回憶,當晚的天空被連續的閃光點亮,隨后是仿佛地震般的轟鳴,俄軍多架戰機幾乎同時投下多枚FAB-1500,目標直指烏達奇諾耶村北部和波克羅夫斯卡亞礦井的關鍵通風井。
第一輪爆炸即帶來強烈沖擊波,地表建筑劇烈晃動,幾分鐘后,地下數百米處的通道出現塌陷,支撐結構斷裂,塵土與巨石像洪水般涌入,隨著后續炸彈精準命中,氧氣供應被徹底切斷,曾經被視作“最后避難所”的深層掩體,在幾乎沒有預警的情況下,轉變成密不透風的“活棺材”。
![]()
當時,數百名烏軍士兵正在地下通道中轉移或休整,其中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兵,也有剛剛投入戰場的新兵,由于通信系統被破壞,他們甚至無法向地面發出求救信號,前線醫護人員描述,那一夜的地下空間生還可能幾乎為零。
俄軍隨后還迅速封鎖外圍道路,切斷可能的增援路線,整座城市在短短數小時內失去了有效抵抗能力。
這場地下戰的崩塌也再次提醒世界:現代戰爭沒有絕對安全的庇護所,不論是鋼筋混凝土還是深埋地底,只要沖突繼續,任何“堡壘”都有被擊穿的一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