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那邊一位老資格的官員金永南走了,97歲高齡。這人可不是一般角色,他從金日成時代開始干起,一路到金正日、金正恩三代領導人都沒換人,被人叫“三朝老臣”挺貼切的。
消息是2025年11月3日中午12點左右走的,原因是多重器官衰竭,朝鮮中央通訊社第二天也就是11月4日一早就放出來了。
金正恩親自去吊唁,凌晨1點鐘帶著一幫高層干部到平壤的西將會館,在靈柩前鞠躬默哀啥的,朝鮮那邊還成立了國家治喪委員會,金正恩自己當委員長,國葬定在11月7日。
這事兒一出,國際上反應挺快,但最讓人意外的是韓國那邊,統一部長官鄭東泳立馬以個人名義發了聲明,表示哀悼,還向家屬和朝鮮相關人士致慰問。
這可比中俄都快,中俄作為朝鮮的老哥們兒,當時還沒正式表態呢,韓國這步棋走得有點出人意料,打破了以往那種盟友先動的慣例。
![]()
朝鮮公布消息后,吊唁活動從11月4日到6日,在西將會館搞得挺正式的,有遺像、鮮花圈,民眾和官員都能去悼念。 金正恩去的時候,陪同的有崔龍海、樸正天這些大佬,他們一個個上前致哀,整個過程半小時左右。
比如1990年代跟俄羅斯談天然氣管道,2000年代初跟歐盟對話,引來糧食和醫療援助。 對韓關系上,他也摻和不少,2000年韓朝首腦會晤前,參與準備會議,協調開城工業園區的土地分配。
現在說韓國這事兒,鄭東泳的聲明是11月4日上午發的,通過統一部官網和媒體,內容不長,但點出了金永南在半島和平上的作用。 這在以往可不多見,以前類似事件,韓國要么沉默,要么帶點刺兒,這次直接表達善意。
![]()
比方說2011年金正日走的時候,韓國政府沒吱聲,只通過情報渠道盯著,中俄倒是幾小時內就發官方電報。 鄭東泳還特意提了跟金永南的兩次會晤,第一次是2005年6月,他當時也是統一部長官,去平壤參加統一大慶典,在木蘭館見了面,談了兩個小時。
主要聊韓朝經濟合作,開城工業園區擴建到330萬平方米,引入韓國企業投資紡織電子啥的,還碰了軍事事兒,減少邊境哨所從50個到30個,降低沖突風險。第二次是2018年9月,鄭東泳又去平壤,在人民文化宮見金永南,那時候文在寅總統第三次韓朝首腦會談。
他們聊板門店宣言落實,非軍事區挖掘遺骸,從2018年10月啟動,覆蓋4平方公里,建聯合調查隊。 還談鐵路連接,開城到平壤段勘測,投資10億美元,韓國出技術。 金永南強調務實合作,推動了2018年10月金剛山離散家屬團聚,89個家庭重逢。
金永南最出彩的還是2018年2月平昌冬奧會,他帶22人高級代表團去韓國,包括金與正,2月9日到仁川機場。 出席開幕式,在青瓦臺跟文在寅談90分鐘,聊改善關系步驟,恢復熱線,互派聯絡官。
朝鮮藝術團和體育隊參賽,藝術團在首爾表演傳統舞蹈歌曲,吸引上萬觀眾。 這趟訪韓直接促成2018年4月文在寅金正恩板門店會晤,和6月美朝新加坡峰會。 韓國搶先哀悼,就是沖著金永南這個“和平破冰者”的身份去的,不是認可朝鮮政權,而是看中他推動對話的貢獻。
為什么韓國這么急呢?其實是為了延續半島對話氛圍。2025年5月,韓朝在板門店開工作會談,聊農產品貿易、民間家屬團聚,達成了階段共識,約定繼續會晤。 但后來卡住了,韓國想借金永南逝世這事兒,發善意信號,修復溝通,推動民生項目落地。
鄭東泳的表態雖是個人,但統一部就是管朝鮮事兒的主兒,每年砸一千多億韓元搞情報和協調。 朝鮮公布吊唁安排,也給韓國留了空間,顯示包容。
中俄的回應來得晚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1月4日下午在記者會上說沉痛哀悼,叫金永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多次訪華,推動貿易從2000年5億美元到2018年25億美元。
中國駐朝大使王亞軍同天去西將會館吊唁,帶公使武官,20分鐘左右。 俄羅斯到11月4日晚還沒正式表態,可能走流程,但以往像2011年金正日逝世,普京很快就發電報。 這不是漠視,而是外交禮節。
金永南走了,標志著朝鮮老一輩官員淡出,他留下的遺產是擱置爭議、務實溝通的理念,對半島問題還有現實意義。 韓國想借此積累信任,推動對話重啟,像農產品交換、家屬團聚這些民生事兒。
半島問題解決離不開各方尊重歷史共識,金永南的模式不只限于這里,對全球熱點也有借鑒。 韓國這步棋,本質是抓住機會,以低敏感方式向朝鮮傳信號,為未來徹底解決問題攢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