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一推,全國上下就開始大興土木。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從1933年啟動,到40年代初就建好了好幾座大壩和發電站,直接拉動了東南部地區的工廠建設和農業升級。
胡佛大壩1931年開工,1936年就完事了,橫跨科羅拉多河,給亞利桑那和內華達這些州提供了電力和灌溉水源。
![]()
那時候工人輪班干活,用上了機械化設備,進度飛快。
50年代的州際公路系統,從1956年開建,到60年代末就鋪了兩萬多英里,連接全國各地,促進了物流和汽車業。整個系統到1992年基本搞定,但早期那十年效率高得驚人。
那時,美國基建審批簡單,資金集中,環境評估還沒那么嚴。工會雖有影響力,但政府一發力,工人加班是常態。
![]()
戰后經濟轉向服務業和消費拉動,公共投資比例降下來了。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慢慢冒頭。
到現在,2025年美國交通部的數據顯示,全國橋梁里有6.8%狀況差勁,需要緊急修,四成公路表面磨損嚴重,開車得小心顛簸。
整體基礎設施報告卡給了個C級,這是從1988年開始評級以來最高的,但還是暴露了不少問題,比如老舊系統跟不上需求,極端天氣和電網故障頻發。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紐約第二大道地鐵。這條線最早1929年就提出來了,本來是要補東側交通缺口的,取代拆掉的高架軌道。
50年代,1951年選民通過債券法案,籌錢支持地鐵擴展,但資金先給了其他線。
1967年又批了債券,1972年終于在96街段動工,挖隧道,裝軌道支撐。工人用盾構機推進,初期還算順利。
![]()
1975年,紐約財政危機爆發,債務堆積,項目停擺,只完成了幾段隧道,現場封存,設備扔那不管。停工后,這事反復提了好幾輪。
80年代環境法規收緊,得評估噪音和塵土影響,社區團體提意見,審議時間拉長。
90年代交通局重規劃,分階段干,第一期鎖定上東區三個站:72街、86街和96街。2007年4月重啟,聯邦給錢,施工隊重新挖入口,澆筑站臺混凝土,鋪軌道和信號系統。
![]()
地下管線亂七八糟,得不停調整路線,公眾聽證會費時,法律糾紛不斷,有次居民告振動傷建筑,拖了好幾個月。
建造用切蓋法,先挖地面,再蓋板恢復交通,減少干擾,但花錢更多。2011年爆破開挖巖石,碎片得專車拉走,安全檢查嚴。
2013年,隧道通了,但站內裝修推后,裝電梯和通風。
![]()
2015年測信號系統,反復調試防出事。終于2017年1月1日第一期開通,花了45億美元,實際建了十年,超預期太多。
開通后日客流十萬,緩了東側堵塞,但第二期從96街北延到哈萊姆,2020年后才啟動前期,到2025年還在移管線,預計2030年后才能完。
聯邦環境法要詳細報告,審批平均兩年。社區參與讓公眾能夠反對,常打官司。預算得國會爭,黨派扯皮拖撥款。
![]()
工會合同限加班,每周四十小時,節假日歇。
相比早期,進度放緩。投資不足,2021年法案加錢,但執行散,項目爭搶。結果很多城市地鐵卡殼,公路維修堆積,網絡老化,影響經濟。
美國從基建高峰轉到謹慎模式,注重可持續,但丟了速度。未來得平衡審查和推進,不然更多項目像第二大道地鐵一樣耗時長。
![]()
而中國的公共工程推進速度快,港珠澳大橋2009年12月開工,2018年10月通車,總長55公里,連起三地。
高速公路總里程到2025年超18萬公里,每年新增幾千公里,使用年限平均短于15年。重點項目有快速審批通道,前期準備壓縮,工人輪班確保不停工。
2025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建設合同額達662億美元,投資571億美元,創紀錄高,覆蓋全球多個領域。
![]()
中美基建快慢新舊,本質是發展階段的不同。美國已轉為消費主導,中國還在發展關鍵期。
大干快上讓中國基建領跑,這是優勢,但不能一直靠投資拉經濟。得保住優勢,做好維護和新布局,又穩步推消費轉型,讓消費成主力。
中國基建優勢明顯,但轉型路不好走。未來幾年,消費占比再升,基建維護跟上,新產業興起,就能走穩。
![]()
1、美國這段地鐵修了100年,但第一天開就壞了…… 新華網 2017-01-06
2、歷史發展:百年前詹天佑赴美求學修中國鐵路,如今美國請我們去幫忙修地鐵 環球網 2018-1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