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都在等著神舟二十號航天員回家的時候,一條消息讓無數航天迷的心瞬間懸了起來,那就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疑似遭到太空微小碎片撞擊。這一突發狀況打亂了原定的返回計劃,任務被迫推遲,這還是中國空間站建成后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
![]()
其實,太空中并不平靜。人類口中的“宇宙”,已經被我們自己制造的“垃圾”包圍。每一片報廢衛星的殘骸、每一塊脫落的螺栓,甚至一枚遺失的螺絲釘,都可能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橫沖直撞,這速度是步槍子彈的十倍,撞上什么都破壞力驚人。
一、肉眼看不見的“太空殺手”
太空碎片,其實也就是太空垃圾,是人類自己給自己埋下的禍根。在沒有衛星的年代,地球軌道上是沒有太空碎片的。
![]()
然而截至目前,地球軌道上已存在超過1億片小于1厘米的微碎片,約50萬塊1到10厘米的中型碎片,以及3萬塊超過10厘米的大塊殘骸。這些東西在地球軌道上瘋狂飛馳,構成了一個看不見的“金屬風暴”。
最危險的,是那群直徑1到10厘米的“隱形殺手”。它們太小,雷達難以精確追蹤,卻足以穿透飛船艙壁,造成失壓或設備損壞。美國NASA曾經做過實驗:一顆僅1厘米的鋁球,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擊,會產生相當于一輛小汽車以100公里時速迎面相撞的能量。想象一下,如果它擊中的是空間站的居住艙、推進系統,后果不堪設想。
![]()
這次神舟二十號疑似遭到撞擊,很有可能就是被這樣的碎片撞擊。幸運的是,中國空間站的防護體系極其完善,目前航天員一切安全,飛船的傷害程度還在評估。
二、撞擊之恐怖:10厘米碎片=空間站毀滅
在太空中,10厘米的金屬塊就是一枚軌道導彈。
以10公里/秒的相對速度計算,這塊小金屬的動能相當于100公斤TNT炸藥。這樣的撞擊足以讓一座空間站瞬間解體。

2009年,美俄兩顆衛星在高空相撞,形成了超過2000片可追蹤碎片,這些碎片至今仍在地球軌道上盤旋,每一片都可能引發新的連鎖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凱斯勒效應”:一旦碎片密度達到某個臨界點,撞擊會引發連鎖爆炸,最終讓地球軌道變成無人可進入的“碎片地獄”。
如今每次國際空間站、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地面控制中心都要密切監測軌道碎片。如果發現有10厘米以上的目標靠近,系統會計算碰撞概率,一旦超標,就必須立刻變軌規避。
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經多次實施成功避讓,而每一次機動,都意味著燃料消耗、任務調整和風險疊加。航天員的安全,就這樣在“看不見的彈片雨”中被精確守護。
![]()
三、中國空間站如何防御太空碎片?
天宮空間站采用了一套復雜的“主動+被動防御體系”。
被動防御,是靠“惠普爾防護層”來實現的。簡單來說,就是在艙壁外面再套幾層防護板——第一層負責擊碎碎片,讓它粉化、熔化、氣化;第二層讓碎片云擴散,分散動能;最終到達主艙壁時,沖擊力已經大大降低。這樣設計能有效防住直徑1厘米以下的高速碎片。
但要是超過這個尺寸呢?那就得靠主動規避。地面監測系統每天追蹤上千顆可能威脅目標,計算它們的軌跡,一旦判定有潛在碰撞風險,就發出“避讓指令”,讓空間站點火加速,偏離原軌。每一次“閃避”,都是科技與時間賽跑的結果。
![]()
四、人類的“太空垃圾債”該誰來還?
上世紀60年代以來,衛星發射、火箭殘骸脫落、碰撞事故頻發,如今地球軌道已經被“垃圾環”包圍。
根據歐洲航天局統計,目前軌道上可被追蹤的太空碎片質量超過9500噸。這些“金屬尸體”在無聲飛行,每一塊都可能成為下一場災難的源頭。而且這些碎片不會自然消失。低軌道碎片可能幾十年后墜入大氣層燒毀,而高軌道的碎片,可能要漂浮幾千年。

目前,美國、歐洲和中國都在研究“清理太空垃圾”的技術,比如激光蒸發、拖網捕獲、帶網衛星等。但清理的難度和成本巨大,一次清理就可能耗費上億美元。
五、結語
神舟二十號的“疑似撞擊”事件,其實是一次警鐘。如今的中國空間站,雖已經具備世界領先的防護技術;但面對越來越密集的太空碎片,光靠科技還不夠。
![]()
未來,人類需要建立更嚴格的國際太空碎片治理機制,否則,我們終將被自己制造的“太空垃圾”困死在地球軌道上。星空浩瀚無垠,而安全的太空,卻正在一點點被侵蝕。守護星辰,不僅是探索的浪漫,更是對人類文明未來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