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廣電視聽行業面臨著深刻變革。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北京大視聽”為核心構想,通過精準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推進一系列戰略性舉措,從精品創作到全力推進超高清視聽全產業鏈升級,從持續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到強化國際傳播力度,再到人才建設,系統謀劃、協同推進,構筑起首都廣電網絡視聽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
讓“北京大視聽”成為首都文化建設創新引擎
“北京大視聽”,這個由北京市廣電局于2023年創建的精品創作工作機制,以服務為先、以管理為根、以創新為引領、以精品為導向,緊緊抓住“精品創作”這個中心環節,引導行業持續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并入選全國文化中心建設2023年度十件大事。
“北京大視聽”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首都文化建設的必然產物。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市廣電局審時度勢推出這一品牌,其核心要義正是統籌推進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全類別文藝作品的選題策劃、創作生產、宣傳推介的重要舉措。
從實踐視角來看,“北京大視聽”品牌是一種整合機制、協同機制和聯動機制,三者之間在相互嵌入、循環作用中釋放出機制性力量,這種力量更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高效能性。
![]()
正如北京市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杰群所言,要“安心定志、勇攀高峰,在‘四個第一’中堅定‘北京大視聽’文藝精品創作的信心決心”。
僅僅兩年時間,“北京大視聽”成為全國聞名遐邇的視聽品牌,從《我的阿勒泰》到《玫瑰的故事》,從《南來北往》到《閃耀吧!大運河》,從《歸隊》到《上甘嶺》,年均推出“北京大視聽”作品500余部,囊括“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星光獎、金鷹獎等全類別獎項,一部部“破圈”佳作從北京誕生,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
2025年上半年,帶有北京印記的15部劇在央視、各大衛視和視頻平臺播出,占全國首播電視劇的25%,位列全國第一,其中5部在央視一套及八套播出,占比38%。
![]()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大節點,電視劇《歸隊》、紀錄片《盧溝橋 我們的紀念》、微短劇《怒刺》和網絡綜藝《信仰的足跡》等作品,依托北京深厚的文化資源和創作實力,持續推動主流價值傳播“破圈”出彩,進一步鞏固首都文藝創作在國家重大主題宣傳中的引領地位。
![]()
北京市廣電局指導推出的首部投資過億元、首部臺網通播、首部登陸央視的微短劇《獅城山海》,5次位列短劇大屏點播播放TOP1。《夫妻的春節》等20部微短劇入選國家廣電總局春節檔推薦片單,27部微短劇登上央視和省級衛視。
![]()
在全面推動精品創作的同時,北京市廣電局積極引導視聽機構和平臺講好中國與北京故事,讓更多“北京出品”作品出海。《我的阿勒泰》等影視作品走紅中亞,該劇譯制版在哈薩克斯坦7頻道播出,收視率達8.2%;《國色芳華》在匈牙利國家廣播電視臺播出;《玫瑰的故事》登陸秘魯電視臺,推動愛奇藝與埃及WATCH IT平臺達成合作;網絡劇《唐朝詭事錄》阿拉伯語版登頂觀看榜單……
![]()
“北京大視聽”這一品牌已不僅是一個文化標識,更成為驅動首都文化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
讓科技與融合發展成為推動創新重要抓手
2024年,一場視聽革命正在北京掀起陣陣波瀾,從亮馬河畔的3D數字空間到國家大劇院的話劇同步上演,超高清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態與產業格局。
而在超高清視聽產業的發展方面,北京展現出了驚人的“北京速度”。
王杰群曾用“敢下先手棋,勇下快手棋,同下一盤棋”概括了北京發展超高清視聽產業的決心與路徑。
![]()
設立全國首支超高清視聽產業發展支持資金;率先實現省級衛視超高清頻道開播,收視規模1592萬戶、1.7億人次;新開拍電視劇、網絡劇、紀錄片基本實現超高清標準拍攝制作,頭部網絡視聽平臺首屏首頁首播劇集基本實現超高清化,超高清內容專區總時長超20萬小時……北京以超高清、人工智能、虛擬拍攝等新技術和“超現場”等新業態,開辟“北京大視聽”創作新天地。
北京超高清視聽產業的發展背后,是舉旗定向的“北京力量”在發揮作用,而融合創新發展則是釋放超高清超強應用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廣電局在推動融合創新發展方面,積極將超高清技術與文化旅游、數字娛樂、實景藝術等領域深度融合。推出的亮馬河鉑宮閘13K3D數字體驗空間,已成為城市文旅打卡新地標和數字消費新場景;話劇《林則徐》、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20家劇院和150余家影院同步直播;《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式劇場等30余個沉浸式體驗項目多點開花……

在超高清技術的強勁拉動下,2025年上半年,北京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總收入2873.31億元,同比增長11.41%,占全國41.74%,支柱地位愈發凸顯。同時,北京市廣電局與北京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初創期“雛鷹”、成長期“精鷹”和成熟期“雄鷹”分別提供2000萬元、1億元和5億元授信支持,力爭未來5年覆蓋1000家超高清視聽企業。
從全國首個超高清端到端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試點,到全國首支超高清視聽產業發展支持資金,再到全國首個省級衛視超高清頻道開播,北京步步為營,構建起“政府引導、政策支撐、科技領跑、協同聯動、美好惠民”的“北京經驗”。
讓“京瑯琊”品牌成為視聽人才建設的重要基石
在北京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發展藍圖上,一枚名為“京瑯琊”的人才品牌熠熠生輝,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京瑯琊”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寄予了求賢若渴、廣納賢才的誠摯期盼和美好愿景。
“京瑯琊”作為北京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的首個人才工作品牌,亦是推動“北京大視聽”體系建設的關鍵力量,對于持續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廣電視聽行業的未來注入更多的可能和活力。
“京瑯琊”人才專項設置了名家、領軍、青創3個衍生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隊體系。這一體系設計既關注了行業頂尖人才的引領作用,也重視中堅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時還為青年才俊提供了成長通道,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梯隊。首屆“京瑯琊”遴選出4位名家人才、8位領軍人才、5位青年創新人才,既有德藝雙馨的行業泰斗,也有潛力無限的青年才俊,為劇集創作夯實人才根基。
![]()
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廣電局積極推進文藝評論體系創新,成立北京市廣播影視協會視聽文藝評論家專委會,建立“北京大視聽”文藝評論“好主筆聯盟”和“創客聯盟”,為“北京大視聽”文藝精品傳播注入更多的創新活力。
另外,北京市廣電局積極構建覆蓋全業態的表彰獎勵體系,打造引領劇集創作的“風向標”。由其作為主辦單位之一的第一屆“春燕獎”覆蓋電視劇、網絡劇等八大類別,將有65部作品、53名個人獲獎,彰顯了“北京大視聽”劇集創作新高度。
2024年以來,北京市廣電局通過“北京大視聽”多領域、多維度的協同推進,實現了內容精品化、技術超高清化、傳播全球化、人才專業化的突破。
北京市廣電局的實踐,不僅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動能,也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寫下了生動而堅實的注腳,更為推動廣電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首都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