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11月1日,白宮在官網甩出一份14項內容的中美談判承諾清單,瞬間攪動全球輿論。清單里中國承諾10項,美國僅4項,特朗普政府立刻高調宣稱“取得巨大勝利”,仿佛這場博弈的天平已徹底倒向美國。可稍微扒開細節就能發現,這份被白宮包裝成“史詩級成果”的清單,背后藏著的全是各方的算計與妥協。
時間回到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韓國會晤后,中國商務部確認雙方就擴大農產品貿易等議題達成共識。這則消息讓美國豆農們懸了數月的心終于落地,艾奧瓦州大豆協會的格蘭特·金伯利直言“本銷售年度對華出口量為零的情況極不尋常”,要知道往年此時,4億至5億蒲式耳的大豆早已簽約發貨,這些大豆能為美國農民帶來上百億美元收入。彭博社引述豆農帕姆·約翰遜的話道出了行業困境:糧倉爆滿,投入成本上漲疊加價格下跌,利潤早已縮水到難以維持的地步。阿肯色州豆農杰西·弗萊更是直白,失去中國這個占50%銷量的市場,美國大豆產業將直接陷入危險境地。
![]()
白宮清單里最讓美國農民振奮的,是中國承諾本銷售年度最后兩個月購買1200萬噸大豆,未來三年每年至少采購2500萬噸,同時恢復高粱等農產品進口。美聯社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大豆出口總額245億美元,中國訂單就占了125億美元,相當于半壁江山。今年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后,中國暫停采購并轉向巴西等南美國家,這種市場多元化布局既保障了自身糧食安全,也讓美國農業嘗到了苦果。清單公布后,芝加哥大豆期貨市場應聲上漲,足以看出市場對這份協議的期待,但農民們的喜悅并未持續太久——1200萬噸的短期采購量僅為往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化肥、拖拉機零件等生產資料價格飆升的問題也絲毫沒有緩解。
再看清單里的核心交換條件,更能看清這場博弈的本質。美國宣稱中方將暫停2025年4月和10月出臺的稀土出口限制,改用一般許可證制度,要知道稀土是電動車、衛星、芯片設備等關鍵領域的戰略資源,其重要性不亞于糧食安全。作為回報,美國僅承諾將芬太尼關稅從20%降至10%,延長部分301條款關稅豁免,暫停“實體名單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這種交換在戰略層面的分量差距,明眼人都能看出端倪。中國財長貝森特透露下周將簽署正式協議,可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轉頭就拆臺,不僅將共識定義為“暫時休戰”,還宣稱要調查2018年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履約情況。
![]()
這波操作著實令人費解,要知道當年是特朗普政府率先撕毀第一階段協議,隨后對華加征關稅、實施制裁,如今反倒倒打一耙。這種內部表態不一致的情況,暴露了美國政府“令出多門”的分裂現狀——財長在前臺推進合作,貿易代表在背后搞小動作,完全延續了此前談判中的內耗套路。更諷刺的是,中方已經率先下單四船大豆展現誠意,美國卻還在糾結早已失效的舊協議,這種行為與其說是維護權益,不如說是為了給國內支持者演戲。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急于促成這份協議,核心訴求再明確不過——中期選舉的選票。大豆出口是美國農業州的經濟支柱,這些州的選票對特朗普的政治命運至關重要。中國恰恰抓住了這一關鍵,以農產品貿易為突破口,避免了極端對抗,為自身爭取到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劉勇教授的分析一針見血,中國買大豆只是換了個供貨商,美國卻消耗了難以再生的戰略籌碼,這種主動權的易手才是這場博弈的核心。中國已經證明自己“沒有美國大豆也能行”,如今選擇恢復采購,完全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主動選擇。
![]()
美國農民松了口氣不假,但要說特朗普得償所愿還為時尚早。清單里的承諾尚未轉化為正式協議,關鍵細節仍未公開,美國內部的政治博弈還在繼續。這場看似雙贏的貿易共識,本質上是中美戰略博弈進入新階段的標志。中國不再是被動應對的一方,而是憑借市場優勢和供應鏈韌性,成為定義規則的對等博弈者。美國看似拿到了短期的農業訂單,卻不得不承認單邊施壓的失效,這種戰略上的被動,恐怕不是幾船大豆就能彌補的。國際博弈從來不是一錘子買賣,這份清單只是新棋局的開始,后續的發展還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