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季,各類大學生競賽密集收官,朋友圈里一波波“獲獎喜訊”刷屏,但今年有個名字特別亮眼:一所來自湖北的工科學校,在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大賽上,用一次漂亮的成績讓人重新認識了它的實力。那一刻,不只是幾位選手站在領獎臺上,更像是整個學校在說:“我們行,而且這次,真的不一樣。”
![]()
“歷史性突破”“全國一等獎”“省賽39項獎”這些詞背后,是湖北工業大學的一次濃墨重彩: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王凡、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朱錦怡,以及計算機學院創新智科專業余硯舒三名同學組成的隊伍,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大賽國賽答辯賽中,勇奪本科組全國一等獎。湖北賽區本科組僅三支隊伍榮獲全國一等獎——湖工大位列其中。再加上國家三等獎2項和數十個省級獎項,總計獲獎39項,獲獎等級與數量均創學校歷史新高。這樣的成績,不只是數字的疊加,而是一個信號:院校正在扎實地將“競賽育人”“實踐育人”落到實處。
三位同學分別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智科專業。這背后,透露的是一個信號:跨學科、跨學院的合作在湖工大不是口號,而是真的在發生。這種組合不僅僅是學科疊加,更是一種思想撞擊:數學模型、信息算法、電路芯片、智能系統,聽起來有點“泛科技”味道,但正是當今大學生統計建模競賽里不可或缺的組合拳。一個人可能拿得下來某個模型、某段代碼、某塊電路;但團隊——尤其這樣多專業背景的團隊——有能力把問題看得更全,把解法走得更寬。
![]()
從學校層面來看,39項獎項、全國一等獎、省級多個獎項,這樣的“量”已經說明一個問題:競賽不再是幾個人的自發行為,而是一整個生態在運轉。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平臺、資源、指導,學生主動去拼、去闖。再結合湖工大在“統計建模”“應用數學”“計算機”“微電子”這些領域的優勢學科中實踐與專業優勢的結合,恰好是本次成功的重要支撐。
其實,把視角拉得再遠一點。為什么高校競賽、尤其全國規模的統計建模大賽意義越來越大?因為當下社會需要的不僅僅“做題”的能力,而是“能把真實世界的問題抽象出來、量化出來、模型化、然后用數據說話”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在數學系、統計系是傳統,在計算機、微電子也越來越重要。湖工大這次用成績證明:學校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知識,更在課外把知識用起來、把問題“捉”起來、從現實出發。
對學生和家長而言,這里有幾個值得注意的點:第一,競賽成績優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能力”:團隊協作、跨學科溝通、模型建構、問題發現、結果表達。湖工大這個一等獎,是能力的體現,不只是榮譽。第二,選專業不要只看熱度,要看專業與實踐、專業與學校資源是否貼合。像本次獲獎學生所在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創新智科,這些細分領域日益成為未來科技發展前沿。再結合學校在賽道上積累的“生態”,也就是有輔導、有資源、有平臺,這才有機會走得更遠。第三,家長、學生不要把競賽當作“零碎加分”的東西。成功在于投入、在于持續、在于學校與學生雙方形成“良性循環”:學校搭臺、學生跳舞。湖工大這一次,正是這樣。
![]()
對湖工大來說,這次成績是里程碑,但不是終點。學校歷史中已經有“工學為特色、多學科融合”的底子。總的來說,這一次湖工大在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大賽上的成績,不僅是光榮,更是一個“轉折”:從省內高校參加競賽、零星獲獎到站上全國一等獎領獎臺、獲獎數量創歷史,這是一種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