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11月3日的巴庫夜空,一場閱兵籌備儀式的畫面劃破了高加索地區的軍事平衡常態——中國制造的紅旗-9B遠程防空導彈系統赫然現身,這一首次公開的列裝信息,連同此前已部署的40架JF-17"梟龍"戰斗機與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標志著阿塞拜疆正式建成區域性的中械防空作戰體系,也掀開了地區軍購博弈的全新篇章。
![]()
紅旗-9B的登場絕非孤立事件,這款中國防空系統的出口升級版,以260公里的最大射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精準探測能力,以及同時攔截8個目標的多任務處理水平,為阿塞拜疆筑起了覆蓋巡航導彈、戰斗機、戰術彈道導彈的全空域防御網。8輛發射車32枚備彈的營級配置,更使其具備應對飽和攻擊的持續作戰能力。當這套系統與"梟龍"戰斗機的制空能力形成協同,阿塞拜疆的軍事威懾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其體系化水平僅稍遜于巴基斯坦的殲-10CE與紅旗-9BE組合。
阿塞拜疆的裝備選擇背后,是對俄羅斯軍事依賴的戰略性切割。2020年納卡沖突中,俄羅斯向亞美尼亞提供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的偏袒之舉,讓阿塞拜疆徹底看清單一武器供應渠道的風險。因此,中國裝備的高性價比與體系化供應能力,自然成為其重構國防體系的最優解。這種選擇不僅改變了阿塞拜疆的國防生態,更直接引發了鄰國亞美尼亞的軍購焦慮。
![]()
面對阿塞拜疆的中械升級,亞美尼亞的軍購決策顯得尤為關鍵。近期印度媒體熱炒的"25-30億美元引進8至12架蘇-30MKI"傳聞,最終以亞美尼亞國防部長帕皮基揚的公開辟謠告終。這場短暫的軍購鬧劇,暴露了印度國防工業的致命短板:蘇-30MKI雖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組裝,但其發動機、雷達等核心部件均依賴俄羅斯,而亞美尼亞與俄羅斯關系的降溫,注定了這筆交易的可行性為零。更遑論印度宣稱的"超級蘇霍伊"升級計劃仍停留在紙面,即便按樂觀預期,2030年前也難以完成"烏塔姆"雷達與"阿斯特拉"導彈的集成改造。
放棄印度戰機后,亞美尼亞將目光投向了法國"陣風"。隨著法國逐步取代俄羅斯成為其軍事合作伙伴,"陣風"戰斗機的綜合性能被認為足以抗衡阿塞拜疆的"梟龍"Block3。但現實障礙同樣突出:單價超2億歐元的采購成本(含培訓與后勤)遠超亞美尼亞的財政承受能力,除非法國提供低息貸款或二手裝備,否則短期內難以形成戰斗力。這種兩難抉擇,正是阿塞拜疆中械體系帶來的連鎖壓力所致。
![]()
在這場高加索軍購博弈中,印度的出局頗具象征意義。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制造"與"軍售大國"戰略,此次遭遇了現實的沉重打擊。相較于中國從防空系統到空空導彈的全鏈條自主研發能力,印度武器裝備"許可證組裝為主、核心技術外購"的模式,使其在國際軍售市場缺乏核心競爭力。除菲律賓采購的"布拉莫斯"導彈外,印度主力裝備始終未能實現出口突破,此次蘇-30MKI的出口受挫,再次印證了軍售競爭終究是裝備實力與技術自主性的比拼。
從阿塞拜疆的中械體系成型,到亞美尼亞的法制裝備轉向,高加索地區的軍事格局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各國的武器選擇不再單純考量性能參數,更摻雜著戰略自主、供應鏈安全與成本效益的多重權衡。而印度的失利則警示世人:想要在國際軍售舞臺占據一席之地,僅憑媒體炒作與政策雄心遠遠不夠,扎實的國防工業根基與自主創新能力,才是最硬的"敲門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