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報道 記者 張嘉玉】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文化產業正在迎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近日,第七屆北京文化產業與出版傳媒研究基地學術年會暨“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印刷學院舉辦,專家學者共同聚焦探討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4-2025)》藍皮書發布
北京印刷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田忠利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數據、算力與算法協同迭代,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內容生產、版權治理與傳播消費格局。
現場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4-2025)》藍皮書,系統呈現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全景圖譜和創新路徑。
《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4-2025)》藍皮書指出,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市在推動文化“出海”、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北京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文化產品出口額為55.8億元,較2023年增長7%,遠銷海外173個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文化新業態成效顯著,2024年北京的廣播電視集成播控、互聯網搜索服務、數字出版等文化新業態實現營業收入15906.9億元,占北京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70.7%,較2023年增長11.1%。
北京文化產業與出版傳媒研究基地負責人、學校原副院長王關義介紹,藍皮書系統分析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聚焦影視、動漫、文旅等重點板塊設置專題,并提出可操作的對策建議,凸顯決策咨詢與公共服務功能。
技術浪潮下,文化產業正迎來怎樣的變革?
在主旨報告環節,專家學者聚焦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真正重視與用戶的觀影互動,尊重用戶的體驗,強調‘用戶參與’是中國IP發展模式的特色所在。”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IP 跨界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郎勁松強調跨界破圈已成常態,主張通過跨媒介敘事、技術驅動與用戶參與,打造具有中國氣派與全球視野的超級IP。
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信出版集團原董事長王斌從靜態與動態框架研判AI出版,指出“知識生產”是核心,需生產端與服務端協同并完善算法倫理與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戴俊騁提出數字文化產業與地方營造協同發展路徑,強調以文化本位賦能地方發展。中國旅游研究院規劃與休閑研究所所長吳豐林研判AI對旅游業的沖擊與機遇,建議以人機協同應對行業扁平化與從業焦慮。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產業研究所(調查統計中心)所長張曉斌、中航環球文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永超、北京印刷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師石昆在圖書出版格局、AI與航空IP深度融合、AI時代非遺研究等領域發表了主題報告。
![]()
在圓桌討論環節,多位專家學者聚焦人工智能時代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與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分享和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