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冬天張汝京在美國法院判決下,被迫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中芯國際。
那一年他65歲,卻在法庭上當場失聲痛哭。
曾經是他把中國大陸的芯片從不上牌桌直接推到了國際五強,三年拉快30年。
![]()
但前腳技術突破,后腳就被行業老大臺積電兩次專利戰精準狙擊。
一場輸掉了掌控權,一場逼他交出職位和股份。
那時誰能想到一個工程師的悲壯落場,其實是國家命運的一次斷糧。
但更難得的是,他從未抱怨過命運,他只說了一句話:“大陸缺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這不是普通的豪言壯語,而是他用一生去兌現的誓言。
![]()
第一次救場
“大陸缺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這句話貫徹了張汝京人生的始終。
他的父親張錫倫是煉鋼專家,抗戰時帶著煉鋼廠西遷重慶,母親則鉆研火藥支援前線。
所以“要為國家干實事”的家訓,從小刻進了張汝京的骨子里。
![]()
1977年他加入德州儀器后,跟著集成電路發明人杰克?基爾比搞研發,后來成了“建廠專業戶”。
在美國、日本等國建起9座晶圓廠,可他心里卻總裝著1996年的那個夏天。
那年他接待中國電子部訪問團,對方嘆著氣說“你們的芯片太先進了,我們的十分落后”。
那一刻,張汝京一時竟無法分辨你是誰,我又是誰。
于是他無視德州儀器的威逼利誘,毅然決然的辭職,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
他先來到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三年時間,他建了6座廠,把企業做到臺灣第三,可最終世大被臺積電以50億美元收購。
不愿受制于對手的張汝京,放棄了到手的股票,2000年帶著300多名工程師北上上海。
![]()
那時的大陸芯片圈有多慘?
“908”“909”工程陷困局,想造芯片連正規工廠都沒有,90%的芯片得花外匯進口。
甚至有設計公司,拿著圖紙跑到臺灣代工,還得看人家臉色。
![]()
張汝京就在那時,帶著團隊在張江荒地上搭板房,白天盯施工,晚上畫圖紙,僅用13個月就讓中芯國際投產。
之后,他把德州儀器的經驗全用上,四年擴建4座工廠,技術從0.35微米一路沖到45納米,還拉來東芝、高通的訂單。
2004年營收突破10億美元,中芯國際成了全球代工黑馬,可此時,卻有人眼紅了。
![]()
2009年,臺積電指控中芯國際侵權的官司砸了下來。
這場打了6年的官司,最終以中芯國際賠償3.7 億美元加10%股份落幕,和解條件之一就是張汝京離職。
張汝京淚灑當場,有人嘲諷他輸了,卻忘了是他給中國芯片帶來了春天。
大家在享受著由他帶來的技術中“拋棄”了他,但是那時還沒人意識到,一場巨大的難題即將來臨。
![]()
第二次救場
離開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并沒有閑下來。
他跑遍國內芯片廠發現,中芯國際能造芯片了,可最關鍵的300mm大硅片,95%還得從日本信越、德國世創進口。
所以他打定主意要補這個缺口。
2014年,66歲的他在上海臨港創辦新昇半導體,砸68億專攻大硅片。
![]()
這事兒在當時被不少人笑話:“海外巨頭壟斷幾十年,你一個老頭能逆天?”
可張汝京卻不管這些,自顧自拉來“德州儀器校友會”的老伙計。
沒有設備圖紙就拆進口硅片逆向工程,調試生產參數時,團隊拿著放大鏡測了幾千組數據,熬了幾百個通宵。
最難的時候,連清洗硅片的高純試劑,都得從國外買,旺季還斷貨。
![]()
但就是在這種不樂觀的情況下,張汝京團隊,硬是把試劑純度從99.99%提到99.9999%。
2017年,新昇的300mm硅片終于通過中芯國際、華虹的驗證!
當時月產能突破3萬片,比進口價低10%。
而就在所有人以為他會退休享清福時,2017年6月,張汝京又辭職了。
![]()
可這次不是被迫,是因為他覺得“硅片的事算成了,該去補下一個缺口了”。
這時大家才懂,這個老頭眼里沒有從來“功成身退”,只有繼續為行業“添磚加瓦”。
可71歲的他,還能折騰出什么新花樣?
![]()
第三次救場
2018年,青島迎來了71歲的張汝京。
這次他盯上的,是芯片行業的“模式死局”。
那時國內企業要么只做設計,要么只做制造,像英特爾那樣“設計-制造-封裝”全搞定的IDM 模式,一片空白。
![]()
中小設計公司想造芯片,得先給代工廠交幾億定金。
針對這種情況,他提出了CIDM模式,即讓10多家企業湊錢共建工廠,資源共享、風險共擔。
而這就是芯恩半導體的由來。
大股東澳柯瑪持股57.08%,海爾、海信這些下游企業全來了。
![]()
有人諷刺“這是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可張汝京不管:“只要能讓中國芯片少走彎路,怎么試都值。”
他把芯恩的8英寸廠建在青島,專門造汽車電子、功率器件這些急需芯片。
2021年8月,芯恩投片成功,良品率一下沖到95%,直接滿足了山東一半汽車電子企業的需求。
![]()
可沒過多久,他又離職了,轉頭加入積塔半導體做執行董事。
而積塔專攻的BCD、IGBT工藝,正是新能源汽車最缺的芯片類型。
這次沒人再罵他“折騰”,因為大家都懂了,他就像中國芯片界的一塊磚,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
![]()
結語
張汝京的故事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缺什么補什么”的實在。
別人創業為上市套現,他卻在企業走上正軌時拱手讓人。
父母在戰火中煉出鋼鐵,他在和平年代煉出“中國芯”。
![]()
從工廠到硅片再到模式,他補了中國芯片界三個最疼的窟窿。
相信只要中國芯還有缺口,這個白發老頭大概率還會折騰下去。
信息來源:
![]()
免責聲明:本文發布的圖片、文字等素材來源于網絡,我們尊重所有原創作者的權益,如有侵權、信息有誤或其他異議,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即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