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世界軌道交通資訊網)
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向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頒發了安徽省首本軌道交通地下空間不動產權證,標志著合肥市在立體空間權屬界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據介紹,為貫徹落實城市空間高效集約利用要求,深入推進城市“大資產”統籌管理,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合肥軌道交通2號線為試點,通過三維地籍解決了傳統測繪和確權模式難以精準界定地下、地上立體空間的產權邊界與權益歸屬的問題,率先啟動站點及隧道區間立體確權發證的探索性改革。
![]()
此次軌道交通地下空間不動產權登記突破傳統二維平面測繪局限,運用高精度三維激光掃描儀、測量機器人對軌道交通2號線地表及地下空間進行了精確測量,獲取了涵蓋空間坐標、尺寸、高程等多尺度信息,形成了包括三維地籍調查表、三維不動產單元圖及三維模型數據在內的地籍調查成果,構建了實景三維模型數據。
此外,此次登記突破傳統單一維度管控模式,創新構建軌道交通地表、地下分層的分層管控體系,明確各層空間的用途分類、空間范圍、建設規模、豎向分層等控制性指標。同步探索建設用地的混合開發利用,完善地下空間用地功能兼容,增設便民和商業服務設施,提升周邊基礎服務能力。
合肥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探索將軌道地下站廳、站臺和盾構區間段共同劃分為1個不動產單元,按照“一站一區間”辦理不動產權證,創新采用“分層確權、三維表達”方式,采用三維地籍技術精準界定地下空間各層的產權范圍,通過“三維附圖+權利狀況表述”,首次在不動產權證書中清晰直觀地展示了軌道交通復雜立體空間的物理邊界與權屬范圍,實現產權關系的精細化、可視化登記,為后續資產運營和融資奠定基礎。
從“模糊地帶”到“精準坐標”,合肥市軌道交通確權登記的創新實踐,正以科技之力厘清城市“地下動脈”的產權脈絡。這一變革不僅明確了軌道交通地下空間的權利歸屬,實現了從“物理空間”到“權利空間”的多維轉化,還有效破解了權屬不清制約資產融資的難題,推動了城市空間價值的重新評估與釋放,完成了從“基礎設施”向“金融資產”的價值躍升。
合肥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深化試點經驗,完善配套政策,推動軌道交通“空間資源”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資本”,為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與城市空間高效利用提供可復制的“軌道樣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