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最新的議會選舉結果,是打破了歐盟長期維持的援助烏克蘭的一個共識。
前總理巴比什領導的ANO黨一共是斬獲了80個議會的席位,聯合“自由與直接民主黨”“機動車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是以108席的多數席位鎖定的政權,這一個聯盟的核心主張之一,就是“調整對烏援助政策,優先保障本國民生”。
這一個政治的轉向的背后,是捷克民眾對于經濟壓力的一種直接的反饋。
![]()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5年9月數據顯示,捷克GDP增速僅僅只有1.3%,通脹率是連續兩年超過了8%,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進一步的提升到了8.5%。
具體到了民生領域,捷克統計局的統計調查是顯示,當地的雞蛋價格同比是上漲了30%,居民的電費漲幅達到了21%,基礎的食品價格平均是上漲18%,普通家庭月均生活開支增加數百克朗。
![]()
已知現場對比的就是捷克和前政府24年對于烏克蘭的援助力度非常的顯著,僅僅是炮彈一下便輸送了有150萬枚,還參加了主導國際對烏克蘭彈藥供應的一個計劃。
這一種“對外援助”與“對內民生”的資源分配的矛盾,是直接的反應在了民意當中:捷克統計局2025年10月份的民調顯示5%。54的民眾是認為對于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已經是拖累了本國的經濟,反對繼續大額的援助烏克蘭的比例要比2023年上升了27個百分點。
![]()
巴比什以及其聯盟正是抓住這一個民意的核心,直接把“停止無差別對烏援助、優先分配本國資源”作為了一個競選的主軸。
他們提出的“政府不做他國后勤保障,捷克資源應服務捷克民眾”等多個主張,相較于傳統的執政黨強調的“國際責任”“區域安全”,更加的貼合民眾對于民生改善的一個迫切的需求,最終是推動了選票向反援助烏克蘭的一個陣營的傾斜。
![]()
杰克的轉向并不是個例,中東歐多個國家已經是顯現出了類似的一個趨勢。
斯洛伐克的總理菲佐2025年公開的表態“不再向烏克蘭提供免費軍事援助”,這個國家之前對于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曾經是占到了GDP比重的達到3.22%,現在的通脹率仍然是維持在了9%。
![]()
匈牙利則是持續的反對歐盟對于烏克蘭援助的統一政策,近期更加是推動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組建了“民生優先”政策協調小組,要求歐盟援助烏克蘭的決策需要經過27個國家一致的同意。
這一個氣味的變化已經是引發了歐盟層面的應對。根據相關新聞,2025年11月2號的報道顯示,歐盟內部是正在推動“中東歐成員國對烏政策協調機制”,試圖想要遏制援助烏克蘭立場分化的一個趨勢。
![]()
但是從數據上來看,歐網的內部支持援助烏克蘭的民意基礎已經是出現了松動:德國2025年10月份的民調顯示,支持對烏克蘭長期援助的比例是從2023年的60%下降到了44%。法國的同類民調中,反對大額援助烏克蘭的民眾比例是達到了51%。
對于烏克蘭來講,捷克等國的政策調整將會直接影響援助的一個獲取,烏克蘭的經濟部2025年11月份的評估報告是指出,如果說中東歐國家縮減援助的話,烏克蘭零年的彈藥采購成本或將會上漲30%以上。
![]()
并且歐盟對于烏克蘭進入歐盟的談判進程可能會延遲,預計年度援助資金缺口將會增加到80億歐元,相當于是烏克蘭全國公路網絡年度維護預算的一個總額了。
從本質上來看,捷克的大選引發的政治轉向是“民生優先”訴求對于傳統外交共識的一種重構。
這一種變化并不是說國際責任的一種否定,而是對于資源分配邏輯的一個調整,當民眾日常生活成本持續上升的時候,政策的重心向國內的民生傾斜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
歐盟如果說想要維持內部的一個協同,是需要在援助烏克蘭的目標跟成員國的民生需求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點的。
信息參考來源:
1. 央視新聞《捷克在野黨贏得眾議院選舉 巴比什有望再次出任總理》(2025年10月5日)
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5年中東歐經濟展望報告》(2025年9月)
3. 捷克統計局《2025年10月民生與經濟狀況調查》(2025年10月)
4. 上觀新聞《中東歐三國欲推動政策協調 歐盟對烏援助共識面臨考驗》(2025年11月2日)
5. 烏克蘭基輔經濟部《2026年對外援助依賴度評估報告》(2025年10月)
6. 網易新聞《斯洛伐克調整對烏政策 總理表態停止免費軍事援助》(2025年10月1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