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近日,某品牌舉行了一場備受關注的線上直播活動,原本意在展示新品、提升熱度,卻意外因主持人翁青雅的表現成為全網熱議焦點。
作為本場活動的主控人,翁青雅并未憑借專業素養贏得認可,反而因其表達邏輯斷裂、語氣生硬、串詞牽強,甚至無法理解嘉賓朱珠遞出的互動信號而引發群嘲。
僅數分鐘的采訪片段,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觀者紛紛表示“看得腳趾抓地,仿佛替她尷尬出了三室一廳”。
直播伊始,朱珠主動推開采訪間門扉,手扶門把微笑駐足,顯然期待主持人給予基本禮遇或開場寒暄。
翁青雅卻僅輕飄一句“謝謝”,隨即頭也不回地徑直走向沙發落座,將嘉賓獨自滯留門口長達五秒之久。

面對冷場,朱珠只能自行化解:“工作人員不用一起進來嗎?” 直到此時,翁青雅才勉強回頭做出一個敷衍的“請進”手勢,腳步未曾停頓,全程未與對方有絲毫眼神交匯。網友戲稱:“這不是請嘉賓,是大小姐巡視領地。”
進入室內后,翁青雅未經謙讓便占據沙發正中C位,雙手從容搭于扶手,姿態儼然主人,對仍站立一旁的朱珠視若無睹。
當品牌方察覺場面失控,緊急派遣專業主持人介入救場時,她依舊牢牢占據核心位置,頻繁抬手撥弄發絲,對現場協調指令充耳不聞。
直至多次示意施壓,她才極不情愿地向側邊挪動些許,過程中毫無配合意愿,亦未流露任何歉意。
![]()
事件持續發酵后,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原定主持人為另一位資深從業者,但在臨開播前被翁青雅臨時替換。
隨之曝光的是其家庭背景:父親為百億級富豪,本人畢業于倫敦藝術大學傳媒碩士項目,高學歷光環與其現場表現形成強烈反差。公眾憤然發聲:“資本能買來機會,卻買不來專業。”
輿論壓力加劇后,翁青雅于社交平臺發布致歉聲明,將問題歸結為“見到朱珠太過緊張所致”。
品牌方則迅速下架直播回放,并發表官方回應稱“深刻反思流程管理中的不足”,但對“換人主持”“背景操作”等核心質疑避而不談。
![]()
這場風波背后,折射出一個更深層的社會現象:在流量主導的時代,主持這一職業的專業性正在被系統性削弱。
無論是品牌發布會、綜藝錄制還是大型晚會,越來越多場合選擇啟用藝人、網紅或代言人臨時串場,而非聘請具備控場能力與節奏感的專業主持人。
![]()
就在上周,芒果臺秋季招商會現場,李維嘉時隔多日重返湖南衛視舞臺,與何炅相擁落淚,汪涵亦上前緊緊抱住兩人。
三位曾陪伴觀眾走過無數個夜晚的主持人再度同框,那一幕令人動容,也悄然喚醒大眾記憶——如今的娛樂生態中,“主持人”三個字的分量,似乎已悄然褪色。
我們不得不自問:主持人這個職業,是否還真實存在?
![]()
翁青雅直播中的窘境仍在擴散:語無倫次的銜接、無法承接嘉賓話語的情緒節奏,使短短幾分鐘變成一場“社死教科書”。
網友翻出朱珠過往雙語主持視頻進行對比,一句“請把話筒交還給真正懂它的人”直擊行業痛點。
這起事件暴露的不僅是個人能力缺失,更是流量時代下主持人職業價值的整體崩塌。
當跨界者隨意執麥,當AI主播開始上崗,傳統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究竟何在? 職業門檻的瓦解,正是這場危機最直觀的表現。
過去,主持人需歷經語言表達、臨場反應、情緒調控等多重考驗;如今在泛娛樂語境中,“敢說話”“會玩梗”竟成了準入標準。
![]()
翁青雅并非孤例:品牌活動由代言人客串主持,綜藝節目交由演員掌控流程,直播帶貨由網紅全權負責,這些場景里,主持人從核心角色退化為功能性陪襯,甚至被預錄視頻完全取代。
更嚴峻的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河南民生頻道推出AI主播“笑歌”正式上崗,無錫廣電實現虛擬主播元宇宙直播帶貨,這類數字主持人以零失誤、多語種切換的優勢,進一步壓縮真人主持的生存空間。
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正在重塑行業的價值排序。品牌方并非不知專業主持的重要性,但他們更傾向選擇自帶粉絲流量的跨界人選——畢竟網紅的話題熱度輕易登榜熱搜,即便負面討論也被視為有效曝光。
![]()
這種短視決策催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專業主持者的調度能力無人重視,業余者的失態表現反倒頻頻出圈。
數據揭示殘酷現實:新東方前途出國調研顯示,近六成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未能進入對口領域;即便入行,多數只能從事品牌活動司儀或MCN機構口播工作,話筒不再象征職業榮光,淪為謀生工具。
行業的“斷層”與“失聲”讓困境雪上加霜。《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王牌節目相繼停播,不僅終結了電視主持的黃金年代,也斬斷了傳統人才培養路徑。
湖南衛視昔日打造的“造星工廠”體系——從助理主持到獨立擔綱的階梯式晉升機制,如今已名存實亡。
![]()
新人缺乏成長平臺,即便是湖南衛視力推的齊思鈞,也不得不依賴“院人”身份積累人氣;老將難覓接班人,何炅、汪涵、李維嘉的重聚之所以引發集體共鳴,本質上是大眾對專業主持魅力的深切追憶。
這種斷層并非中國獨有。美國《斯蒂芬·科爾伯特晚間秀》等深夜脫口秀因廣告收入驟降50%宣布停播,印證了媒介轉型背景下全球主持行業的共同困局。但專業的力量,始終未曾真正消亡。
汪涵在《我是歌手》總決賽中冷靜應對孫楠突然退賽的突發狀況,展現出無可替代的臨場掌控力;董卿通過《朗讀者》深耕人文內容,撒貝寧在《明星大偵探》中自如切換角色,皆證明主持人在深度表達與多元場景中的獨特價值。
![]()
即便在技術浪潮之下,AI主播的局限也日益顯現:虛擬主播帶貨轉化率顯著低于真人,缺乏情感溫度的播報難以建立長期用戶黏性。
河南臺探索出一條新路:AI主播“笑歌”承擔日常資訊播報,真人主持則專注于深度訪談與情感類節目,實現人機協同,兼顧效率與專業。
當前,行業的自我救贖正悄然展開。梁田開設個人視頻號打造獨立IP,劉燁轉向幕后制作,老一輩主持人通過內容創新延續影響力;年輕一代則在播客、視頻播客等新興媒介中開辟新陣地。

這些嘗試傳遞出明確信號:主持的核心價值從來不在于“說話”本身,而在于情感聯結、信息整合與氛圍引導的綜合能力。
當我們再次叩問“主持人這個職業還在嗎”,答案蘊藏在每一次精準救場贏得的掌聲里,深埋于觀眾對真誠對話與深度內容的渴望之中。
流量或許能制造短暫喧囂,唯有專業才能構筑持久信任。
愿行業早日破除流量迷思,讓真正的主持人重回舞臺中央;更期待新一代從業者堅守初心,讓話筒重新閃耀專業的光輝。
畢竟,專業的事,終究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信源來自:小莉幫忙2025-2-20 正式上線!《小莉幫忙》AI主播真的來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