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汽車早已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標尺。當2025年的街頭巷尾開始頻繁出現大眾ID.4、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與Model Y的身影時,一個明顯的趨勢正在浮現:純電動中型轎車與緊湊型SUV正以摧枯拉朽之勢重塑香港車市格局,而曾經被視為過渡方案的增程式車型,卻逐漸淪為“雞肋”。
![]()
香港車市的劇變,首先源于政策與環境的雙重倒逼。特區政府自2024年起將電動汽車首次登記稅寬減政策延長至2026年,配合每度電3-4港元的充電成本,讓純電動車的每公里使用成本降至燃油車的三分之一。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其55kWh電池包充滿僅需約200港元,續航里程卻能覆蓋450公里,而同級別燃油車每公里油費高達3港元以上。這種經濟性差異在通勤半徑普遍較短的香港,被無限放大——多數市民單日通勤距離不足50公里,純電動車的續航焦慮被徹底消解。
![]()
空間與場景的適配性,則是純電動車攻占市場的另一把利刃。香港70%的私家車登記量集中在中型轎車與緊湊型SUV領域,這與城市狹窄的街道、密集的住宅區以及家庭出行需求高度契合。特斯拉Model Y憑借2890mm軸距與可折疊后排座椅,在4750mm車長內實現了“五座變七座”的靈活空間,既能滿足三口之家的周末郊游,又能輕松駛入半山豪宅的狹窄車庫。而大眾ID.4的4592mm車長與2765mm軸距組合,則精準卡位了年輕家庭對“城市通勤+輕度爛路”的復合需求,其CLTC續航607公里的表現,甚至能支持跨島長途旅行。
![]()
相比之下,增程式車型的處境愈發尷尬。這類車型雖號稱“續航無憂”,但在香港年均行駛里程不足1.5萬公里的用車環境下,其搭載的1.5T增程器不僅增加車重與成本,更因頻繁啟停導致燃油經濟性大打折扣。更關鍵的是,香港充電樁密度已達每百公里12個,核心區域更是實現“5分鐘充電圈”,純電動車的補能便利性已與燃油車無異。當消費者發現“增程式”的續航優勢在現實中幾乎無用武之地時,其高昂的售價與復雜的機械結構自然淪為劣勢。
![]()
市場數據印證著這種轉變。2025年9月,比亞迪以936輛的月度銷量登頂香港電動車市場,其主力車型元UP(緊湊型SUV)與海豹06(中型轎車)貢獻了超60%的份額;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則以853輛的總銷量緊隨其后,其中Model Y在SUV榜單中位列第三。反觀增程式車型,即便強如理想L系列,在香港的月銷量也不足50輛,市場存在感幾乎可以忽略。
![]()
從特斯拉Model 3的轎跑線條,到大眾ID.4的跨界設計,再到比亞迪元UP的硬派風格,香港消費者正在用真金白銀投票:他們需要的不是“全能選手”,而是能精準匹配城市生活場景的“專業工具”。當充電網絡像便利店一樣普及,當每公里出行成本低至1港元,增程式車型的“續航保險”早已失去吸引力——畢竟,在香港這座效率至上的城市里,沒人愿意為用不上的功能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