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首市某中學學生反映學校通知學生需提透明袋裝書,不許背書包上學。
11月4日,媒體從涉事學校處獲悉,此要求是為了防止學生帶油膩食品和電子產品進教室。涉事學校工作人員表示,學生帶粉等早餐到教室里,冬天教室開空調,一教室都是油煙味;還有部分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到學校,如果放在書包里,門衛也不能翻書包。
透明袋能否緩解書包“盲盒”的焦慮?從各地教育實踐來看,放任各類違禁物品進入校園,確實危害不小。從校方角度出發,一眼看穿學生有沒有“夾帶私貨”,確實是管理捷徑。相比學校管理人員搜身翻包,查找違禁物品,透明袋給彼此留了面子,管理效率似乎也得以提升。
然而,效率與公平并舉,尊重人、培養人、成就人,才是教書育人的本意。學生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的形成,需要引導和信任。如果像防賊一般搜查,突破隱私邊界,恐怕透明袋只會讓更多學生關上心房,躲進更隱秘的角落。
評論區就有網友留言,透明袋也可能藏著“不透明”,比如“把英文詞典中間挖空,藏一部手機帶進學校”。可見,校方想要加強校園秩序維護,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卻需要從正面入手,由內而外激發學生上進的動力。若一味想要“看透”孩子的小心思,逼他們成為“透明人”,只會適得其反。
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從來不是復雜性問題的解藥。新世代學生更注重隱私邊界、更看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更加獨立有個性,也因此,建構健康有序的校園秩序,更加需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具體而言,防止學生帶油膩食品和電子產品沒有問題,但如果用錯方法,只會是緣木求魚。“不許背書包”如果屬實,是將復雜的教育管理,簡化為物理透明化,用最低成本實現表面“秩序”。換個角度,如果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即便“有形的書包”不見了,以侵犯學生隱私為代價的管理,可能會制造更多“無形的心門”。
值得追問的是,如此反常識之舉何以出臺?期待當地教體局的“核實”能給出一個答案。無論如何,嚴禁手機進課堂、禁帶油膩食品,為孩子身心健康護航,關鍵在于理解其中的矛盾與沖突,并站在學生視角,幫他們找尋真正有價值的人生支點,擺脫對于“垃圾食品、垃圾內容”的依賴。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面對電子產品等“奶頭樂”效應,身為成年人的家長和老師,尚且機不離手,一味訓斥,像防賊一樣防孩子,只會讓“為你好”的苦心,被視為成長的囚籠。
教育界有一個定律:關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大于教育。我們期望的校園,不應只是一座管理的圍城,更應是一片吸引孩子的陽光與沃土。而真正好的教育,應從播下“信任的種子”開始。刻板管理、侵犯隱私,這些對成長的危害,可能遠甚于違禁物品本身。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林靜
(來源:紅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