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1月4日訊 (記者 孫貼靜)“目前高分辨配型、體檢已全部通過,就等12月回到青島,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家住市南區的劉可是云南財經大學一名大四學生。從18歲首次獻血,到累計捐獻全血1900毫升與成分血2.5個治療量,再到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這位青島小伙用行動打破“00后”自我的標簽,在無償獻血與志愿服務的道路上,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青春軌跡。
![]()
受家庭熏陶種下公益種子
劉可的公益初心,離不開家庭的耳濡目染。“父母獻血都超10年了。”劉可回憶,小時候常看到父母帶回的無償獻血紅本子,雖懵懂不解,卻在心里埋下了“熱血助人”的種子。高中、初中階段,他主動參與為山區孩子捐書捐衣的公益活動中去,讓公益的種子在一次次實踐中逐漸生根發芽。
2018年,劉可的奶奶確診癌癥,抗癌長達六年。“在奶奶住院搶救的時候,是陌生人捐獻的血,是那些無名英雄的默默幫助,讓奶奶一次次闖過生死難關。”也正是奶奶一次次住院的經歷讓劉可深刻體會到,血液不僅連接著親情,更能為陌生人帶去生的希望。
2022年高考結束后,剛滿18歲的劉可在青島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獻血——300毫升全血,把它作為自己的一份成人禮。從那以后,無論身在何處,他都把獻血這件事記在心上,每當寒暑假回到青島,都會第一時間去獻血;在云南讀大學期間,也兩次走進當地獻血點。如今,殷紅的獻血證上,1900毫升全血與2.5個治療量血小板的記錄,見證著這份堅持。
熱血善舉一次次溫暖陌生人
2024年,在一次獻血過程中,劉可偶遇了一位焦急的母親——她的女兒因貧血急需輸血。劉可告訴記者,那位母親泛紅的眼眶,清晰的印刻在劉可的腦海里,也讓他堅定了“用熱血幫人”的想法,“我的血能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這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
2023年,在佳世客獻血屋,劉可留下8毫升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今年8月,他接到青島市紅十字會的電話——與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掛電話時心跳特別快,不是緊張,是覺得能幫到別人,特別激動。”隨后的高分辨配型、體檢均順利通過。劉可告訴記者,目前患者因一項身體指標需調理,預計12月份左右對方指標穩定,他就能如期完成捐獻。“能有機會用造血干細胞幫患者重獲希望,這種緣分和責任,我一定會好好把握。”
![]()
從無償獻血參與者到志愿服務組織者
目前,劉可是一位云南財經大學的一名學生。劉可告訴記者,從入校起,他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會,之后他一直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多次獲評優秀志愿者,目前累計志愿服務時長已達1505小時。
在云南財經大學的四年里,他的志愿足跡既覆蓋大型展會保障,也延伸至基層社會實踐,用行動詮釋著青年志愿者的擔當。2024年9月,劉可擔任校青年志愿者協會主席期間,不僅自己深耕公益,更帶動身邊同學加入志愿隊伍。
他牽頭推動志愿服務下沉社區,多次組織無償獻血宣講會普及獻血知識,同時參與交通疏導、助老扶困等日常志愿工作。
“從參與者到組織者,角色變了,但‘助人’的初心沒變。”劉可坦言,每次看到受助者的笑容,都能感受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這種快樂像滾雪球一樣,激勵著我一次又一次出發。”
“有人說00后被‘自我’定義,但我覺得,我們也能把把生命調到‘共享’。”劉可的話語中滿是青年擔當,“未來我會繼續參與無償獻血與其它志愿服務,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讓每一次挽袖,都成為另一個生命的希望。”
來源:大眾報業·半島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