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個熱門話題,是有關住房斷供率的。說是全國的平均住房斷供率達到了3.7%, 相比2022暴漲130% 。但這個數據明顯存在很奇怪的地方。
![]()
問題出在哪呢?
作為我們知識星球1萬多會員的資產風險守護者,我一直在持續跟蹤各項數據,這其中,當然也少不了跟蹤銀行的貸款風險。
那么,以最新的2025三季報為例,各大銀行的總體不良貸款率如下:
![]()
沒有任何一家超過1.6%的不良率,并且一般來說,房貸的不良貸款率,要遠低于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究其原因,在于房貸是無限責任。比如,以招行最新的三季報為例(如下圖),房貸不良貸款率只有0.45%,即使計算逾期貸款率,也只有0.83%。
也就是逾期貸款率都不到1%, 更不要說斷供了。
并且,逾期率和房貸不良率,都低于招行的總體不良貸款率0.94%。并且,房貸逾期總額大約只有信用卡逾期總額的三分之一。
![]()
即使我們把實際操作中通過房產抵押產生的小微貸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經營貸),全部累加到房貸里,逾期規模也低于信用卡逾期。
當然,以上只是以招行舉例,每個銀行都有各自的經營情況,但總的不良貸款率在上面都有列明,總體看在可控范圍內,沒有債務風險。
如果這么看,克而瑞發布的斷供3.7%的數據就很奇怪了,因為明顯高于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逾期率。
克爾瑞是易居中國的子公司, 目前暫不清楚克爾瑞發布的數據,從何而來。但我考慮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克爾瑞的數據大概率是以筆數(或者是房產套數)為維度計算,而銀行的數據則以金額為維度計算。
那么,如果發生斷供的房產,主要處于四五線城市,貸款總額都較低。那么,就有可能出現房產套數維度的3.7%,和貸款金額維度的逾期貸款率1%左右,兩種數據并存的情況。
但不管怎么說,不管兩者數據是沖突,還是符合我上述的維度猜想,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克爾瑞的數據是主動發布,沒有經過審計,而上市銀行的數據是強制披露,且需嚴格審計。那么可信度方面,我們肯定更加愿意相信銀行的數據。
那么答案就是,目前房貸逾期率可控,并未造成銀行的風險。至于未來風險是否會上升,這個我會持續的跟蹤數據,若出現風險,會在知識星球同步。
我們更進一步的推論則是,既然風險可控,那么出臺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就較低。而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房產在持續下跌的過程中,使得可控的不良債務逐漸出清,慢慢實現房價的觸底。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通過數據確認了該報告所提到的斷供率不構成銀行風險,且判斷出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較低。不過這個只是就事論事。
我還想從更通用性的維度,來跟讀者分享下我們分析問題的思路,以便大家能在未來的投資中靈活運用。
當我們遇到任何報告結論,或是經濟現象時,我們一般分兩步去分析。
1 通過經濟常識,大致判斷一個方向。
2 通過數據去校驗該方向是否正確。
比如,從2022年9月銀行估值十年大底以來(2022.9在星球有提示投資機會,見下圖),雖然房價從2022年底一直持續下跌至今,但銀行卻走出了超級大牛市,總體上漲了1倍以上。
![]()
![]()
如果銀行背后的斷供問題有風險,那么這三年資本市場就不會給予銀行越來越高的估值,推動銀行股上漲。
這個就是通過常識得出的結論。
當常識判斷無風險,再通過真實數據去校驗,最后就能如前文分析的那樣,得出和大眾感受完全不同的結論。
我們再舉一例。
比如全球疫情期間,有些地方是直接給居民發錢的,有些地方卻沒有發。那么發不發錢,會有什么影響?
其主要影響,就在于是否補償式的構建了商家和消費者的虛擬交易通路。
這句話怎么理解?
比如因疫情,導致商家無法營業,那么商家在短期失去收入的同時,需要支付房屋租金,員工工資,甚至貸款的月供利息。
而消費者無法消費,就積累了存款。
簡單的說,就是突發狀況下,消費者積累了存款,而商家積累了負債。
那么怎么解決?最簡單的,就是發錢。
但請注意,操盤手不創造財富,只轉移財富,所以印錢發錢的動作,實際是同時增加了國債和貨幣總量。那么我們再來分析這三方。
小商家或自由職業者:雖然突發疫情導致不能工作賺錢,但國家發錢補償了。等同于我獲得收入了。
消費者:雖然疫情時我沒有消費導致存款變多了,但操盤手印錢的動作使得通脹發生,所以我存款的實際購買力變少了,等同于我消費了。
國家:同時增加了債務和貨幣,通脹發生,使得消費者的真實財富流向工作者。
因此,通過這個手段,原本在疫情沒有發生消費的行為,變得好像發生過一樣( 虛擬交易通路 )。工作者因為發錢增加了財富,而消費者因通脹減少了財富。
也就是我上述所說, 補償式的構建了小商家和消費者的虛擬交易通路。
但如果不發錢,那么財富就沒有發生轉移,于是消費者因減少消費導致財富增多,而商家因為無法營業導致負債增多。
那么進一步的思考就是,商家如何降低負債?
答案就只能是,縮表!
也就是通過賣出資產的方式來轉移債務。雖然縮表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小商家和失業者,但大家知道邊際量雖然占總量不多,但邊際量的供過于求,會造成價格的大幅下行。
分析到此,我們大致有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樓市可能迎來調整。基于此,我在2022年疫情快要結束的時點,對京滬多套房產立即做了掛牌出售的操作。
![]()
那么掛牌之后的第二步是什么?
不是立即賣房,因為這時還沒有房價下行的確定性。還需確認數據。
根據我們前文所說,第二步就是跟蹤和確認數據。而根據我們第一步的分析,我們需要跟蹤的,有兩個數據,一個是掛牌房源是否急劇上升,第二個是居民新增債務是否在疫情后反彈,還是延續下跌走勢。
![]()
如上圖,2023年居民新增貸款并未恢復到2016~2021水平。當我們確認了數據,就能判斷樓市大概率下行,我也在2023年多次發文建議大家盡快賣房降低債務。
一旦樓市進入下行通道,就會不斷有高債務者被迫賣房還債,于是繼續推動房價下行。房價下行會進入負反饋循環,直至債務出清,迎來下個周期。
這個就是通過疫情狀況作出的縮表設想,外加數據驗證的全鏈路決策過程。
當然,如果考慮到2021年的高泡沫和上面提出的房住不炒,房價迎來一輪調整周期,也不是壞事。
只是,我們下一步的判斷,就是樓市下行大概什么時候能結束,何時能實現觸底。
這個,我們同樣是從最初的一點點希望,去逐步通過數據驗證, 比如,在三季報披露結束后,我們通過數據分析看到了那一點點的曙光(點擊:),但曙光還很微弱,確定性還很低。盡管三季報首次實現了營收轉正,但如果去除保險和券商的股市投資獲益部分,只看更反映實體的中證500的數據,能看出復蘇還較微弱,我們不得不持續的跟蹤和校驗未來的數據,才能真正找到那個觸底的確定性較高的點。然后我們才能有所動作。
盡管房地產方面的各種突發消息接踵而至(比如 克爾瑞的3.7% 斷供率),但只要我們保持數據驗證的習慣,我們就能把握樓市當下的真實。做到心中有數。
后記:
本文從 克爾瑞的斷供率出發,通過銀行財報分析了當下的債務安全狀況,由于銀行財報是強制披露,且經過審計,因此數據真實性相對更高。
當下樓市依然還在下行,但經濟出現了微弱復蘇,接下來我們會跟蹤其持續性,進一步幫大家把握樓市未來觸底的概率和確定性。我每周也會一如既往的在知識星球公布每周樓市分析,幫助大家找到那個出手樓市的最佳擊球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