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國之基在鄉土,振興之路見小村。2025年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平臺、農民日報社聯合廣西廣播電視臺、長沙廣播電視臺等40余家廣播電臺打造的系列融媒報道《大國小村》,用42個村落的鮮活故事,立體呈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圖景。
當微短劇的鏡頭輕輕拂過明清古建的斑駁磚墻,當流傳六百年的戲臺迎來數字時代的“新角兒”,一座深藏中原文化密碼的傳統村落,正以最當代的方式,叩響振興之門。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河南登封袁橋村,看這座活態的“露天歷史博物館”,如何讓古戲樓余音繞梁,唱響一曲文化賦能、產業興村的“豎店”新聲。
![]()
![]()
在袁橋村一棵沐浴了六百年風雨的古槐樹下,74歲的袁鐵芳老人,時常靜坐于飛檐翹角的古戲樓前。他渾濁而溫潤的目光,掠過的不僅是聽戲的鄉鄰,更有那些扛著攝像機、追逐光影的年輕人。
時光,在這里仿佛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對接。
“每年陰歷二月十五,我們袁橋村的老古會,每年都唱戲,天翻地覆的熱鬧。袁橋村景區打造成功以后,特別是這兩年,外地拍短劇的經常到我們袁橋村來采訪拍攝我們的歷史文化、學習歷史文化、推廣我們袁橋村的歷史文化。”袁鐵芳向記者介紹說。
這份“熱鬧”,從一年一度的儀式,變成了日復一日的日常。
這座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仿佛一部攤開的史書,從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曙光,到明清古建的歲月留痕,層層疊疊,靜默無言。
![]()
然而,遺產如何不被時光塵封?鄉村如何獲得持續生長的力量?袁橋村,敏銳地抓住了“微短劇”這陣來自時代的風。
“翻頁,對,來直接給他倆說這句話。來錄,3、2、1,開始......”在袁橋村一處以青磚黛瓦、雕花木窗、斑駁土坯墻為特色的三進四合院內,導演黃啟夯正在拍攝一部兒童古裝劇。
“我們這部劇包括很多劇都是在袁橋古村完成的,景別特別好。比如說以教育、以孝為主的這種題材,取景在這兒就是因為符合我們的要求。”黃啟夯說。
![]()
![]()
袁橋村深厚的文化家底,成了渾然天成的巨大片場。明代避難碉樓藏著往日的驚心動魄,袁氏祠堂延續著家族的香火文脈,百年私塾仿佛仍回響著朗朗書聲……
![]()
這一磚一瓦,不再是無言的陳列,而是會講故事的“演員”。河南登封袁橋村景區副總經理司建彬,便是最懂它們的“舞臺總監”:“村里有一座修于明代的避難碉樓,地下設有逃生地道,這種滄桑的外觀和比較奇特的內部結構,非常適合拍攝戰爭劇、古裝劇和懸疑劇,都是很真實的場景。還有袁氏祠堂和古戲樓這些古建筑,都是承載著家族文化和市井煙火,比較適合拍攝家族史詩或者民俗題材的短劇。”
從2024年至今,已經先后有40多部影視短劇在袁橋村拍攝完成。其中,首部微短劇《功成名就時,衣錦還鄉日》更是將袁橋村的人文肌理融入故事血脈,播放量達到3000萬次。這躍動的數字,讓村黨支部書記劉萬濤清晰地觸摸到了鄉村振興的脈搏。“不能只讓游客來到這‘看’到老古董,還得讓老物件‘活’起來、‘用’起來。我們村不僅是一個3A級旅游景區,還是一個開放的‘豎店產業園’。劇組來了,不僅有古色古香的拍攝場景,還有功能齊全的配套,能接納1200多人就餐,200多人住宿。”劉萬濤說。
“豎店”,是網絡時代贈予鄭州微短劇產業的別稱,與浙江“橫店”遙相呼應。而袁橋村這座“鄉村豎店”,所激活的遠不止是靜態的建筑,更是那深藏于磚瓦之間、流淌在村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與鄉土情感。
在村中的農耕博物館里,負責教授編花籃的安青娥指尖翻飛,那靈動的編花籃手藝,也從靜默的展柜中走出,成為鏡頭爭相捕捉的“活態藝術”。
正在忙活手里活計的安青娥告訴記者:“很多劇組來拍,有時候兩個劇組同時來拍。有個劇播了以后,還有不少人問。平時也有好多游客來買,我們這個手藝,也算是通過短劇出村了、出省了。”
![]()
文化一旦蘇醒,人便是最美的風景。越來越多的游子循著家鄉文化的召喚歸來,在劇組里擔任群眾演員、場務,找到了新的身份認同。
甚至連村民家豢養的家畜,也以每天500元的“身價”,成了鏡頭里有故事的“特約演員”。
河南登封袁橋村景區副總經理司建彬介紹說,“村民們參與群演每人一天能掙100多,甚至連村民家里養的驢、狗、羊、貓、雞,都能參與拍攝,像驢比較稀缺,用一天500塊錢。”
日前,鄭州市發布一攬子政策措施進一步扶持微短劇產業,打造中國“微短劇創作之都”,叫響“豎店”品牌。“豎”,不僅是拍攝形式,更是一種發展模式的“豎”起。
![]()
村黨支部書記劉萬濤說,趁著政策的東風,依托獨特的文旅資源,袁橋村深耕微短劇產業,村集體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村里2024年全年營收額收入300多萬,今年到目前已經將近400萬了,微短劇相關的收入占了咱的將近20%左右。”
從袁鐵芳老人守護的古戲樓,到安青娥手中那仿佛被賦予生命的編花籃,再到黃啟夯導演鏡頭里古今交融的光影敘事——袁橋村的故事,絕非對往昔的簡單復刻與回憶,而是一場基于深厚文化基因的、充滿生命力的創造性生長。
古老的戲樓,曾演繹著才子佳人的悲歡與忠孝節義的傳奇;今天,它正與整個村莊一同上演著一出名為“鄉村振興”的、更加波瀾壯闊的時代正劇。
“袁橋村‘由戲到劇’的這種蝶變,它是依托鄉村文化特色底蘊、植入現代文化元素和業態、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縮影。它走出了以農文旅有機融合、帶動鄉村文化產業在地化發展的有效路徑,讓鄉村振興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陳明星。
![]()
來 源 :廣西臺新聞910
編輯:張潔
一審:葉璐; 二審:鄭媛;三 審:于海濤
2025浙BA城市爭霸賽激戰正酣!上開吧APP,為你支持的城市戰隊加油!參與比賽競猜贏50元話費,玩投籃小游戲瓜分千元現金紅包!獎勵派發中,速來!
曬萌寵照片,贏寵物大禮包,包郵送到家!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