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
![]()
“AI能40秒生成一篇文章,設計師幾小時產出100套方案,人的獨特性在哪里?”三聯書城讀書會第十次活動:“AI與人文——如何讓算法讀懂古城的浪漫”近日在上海三聯書店平江路店舉辦,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總建筑師宿新寶在現場發問。
“我上小學時必須學珠算,現在誰還背算盤?現在還背一個算盤就是行為藝術了。”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和中文系聯聘教授、傳播學院院長王峰認為,新技術出現后,人們喪失或弱化了某一技能,但社會并未退步,只是學習的重心轉移了。“AI不會讓孩子變懶,而是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標,從‘記憶與計算’走向‘理解與創造’。”
當AI技術滲入生活,記憶與感性應該如何守護?宿新寶以自己參與的雷士德工學院與怡和紗廠舊址的修復案例,詮釋歷史保護的核心——真實性。
![]()
上海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黃金十年”間,城市GDP的六分之一來自建設業。正因如此,今日的上海遺留了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上千處歷史建筑與三千多處文物。“這些建筑不僅是磚瓦,更是城市的個性與記憶。”宿新寶說。
他特別強調了一個觀念——保護并非仿古。許多人習慣拆舊建新,認為造得更漂亮就是保護,“但那只是復制,不是傳承”。在宿新寶看來,“如果沒有真實性,遺產保護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將自己的定義概括為四個關鍵詞:真實性、研究性、價值性與延續性。保護的核心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它所承載的精神與故事。
在雷士德工學院的修復中,他發現,這棟一九三四年建成的教學樓,曾被誤傳為“飛機形”布局以象征抗戰精神。宿新寶帶領團隊查閱《字林西報》、對照原圖紙,發現這只是場地受限的巧妙轉折。更令人驚訝的是,從奠基到開學僅八個月。由此,他推斷這棟樓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采用“水泥假石”預制塊施工,是裝配式建筑的雛形。“所以說,今天我們常講的技術革新,歷史上早就埋下了種子。”
如今,這座建筑被活化為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宿新寶展示了修繕前后的照片:哥特復興式立面仍在,而空調、消防等現代設施被巧妙隱藏于其中,“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它繼續服務于當下”。
而在建于1909年的怡和紗廠舊址改造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在剝除水泥層時,驚喜地發現原始紅磚結構仍在。還有一片突兀的青磚墻面,引發團隊的好奇。經考證,那是20世紀50年代修補的“炸損遺痕”——上海解放初期,國民黨飛機轟炸楊樹浦電廠、水廠,傷及紗廠,工人們就地取材補上青磚。設計團隊決定保留它,“這道疤痕,是人民群眾自力更生的印記”。
“修繕不僅是技術,更是一次偵探式的歷史調查。”在宿新寶看來,好的建筑保護設計師,既要是設計師、工程師,也是歷史學者、策展人,甚至是作家,用空間敘述時間,用修復講述人文。
王峰早年研究現象學、解釋學,近年來將目光轉向人工智能與后人類文化。“人文學必須與現實生活連接。當技術深刻改變生活,學術就不能視而不見。”他笑稱自己在“學術上不太規矩”,同時涉足哲學、文學、傳播學、出版學,近年甚至開設了游戲研究方向。
![]()
2021年起,王峰帶領團隊開始編撰《中國后人類文化年度發展報告》,記錄中國城市文化與技術融合的軌跡。“我們每年從社會現象中提煉二十個關鍵詞,比如數字人、虛擬偶像、AI寫作,這些都是當代文化的‘震中’。”他認為,這種年度報告的意義在于“留下當下的軌跡”,“哪怕不完整,也足以為未來的人看到:我們是怎樣與技術一起成長的”。2023年,他帶領團隊完成了首部由AI主導寫作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并在今年推出了“靈咔靈咔”創意寫作智能體。
當AI語言模型參與寫作,書寫行為將被徹底重塑。“文化的根基是書寫,而AI正在重寫‘書寫’本身。”他認為,人類與AI共創的文學,是一次對創造力定義的挑戰。他坦言,AI寫作使創作從“極其艱難”變得“非常容易”,但“修改”才是關鍵。AI生成的內容需經至少五小時的人工潤色才能達到可讀水準,真正優秀的作品仍離不開人類的情感與審美介入。“我們不是在用AI替代人,而是在學習與AI共創。”
在王峰看來,AI替代的多是“初級工作”,而人類在價值觀、審美判斷、情感連接上的優勢仍不可替代。
“我教了四十年語文,AI讓我懷疑自己的價值。但修改AI文本仍需人的思維,這又讓我感到教育仍有意義。”一位在場讀者分享了自己的觀察,AI為高功能孤獨癥群體提供了新的職業可能,有的孩子對圖像極其敏感,能設計出令人驚嘆的作品;有的擅長拼搭,能快速理解復雜結構。AI可以成為他們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實現社會融入。
面對“AI時代該如何教育下一代”的提問,兩位嘉賓一致認為:基礎教育應更注重心智成熟與價值觀塑造,高等教育則需打破圍墻,走向終身學習。王峰預言:“一個人一生至少應讀兩次大學,六十歲正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宿新寶認為:“AI應該解放人類去從事更多‘無用之事’——發呆、讀書、漫步古城,這些才是生活的本質。”
![]()
![]()
此次活動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份刊物《WAICUP!》聯合舉辦
原標題:《建筑師與大學文科教授關于AI的對話:人的獨特性究竟在哪兒》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