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港澳學者 | 畢瞳
臺灣,正在加速奔向“超高齡社會”。
根據臺灣地區內政部門的相關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臺灣人口數為2331萬7031人,已連續21個月負成長;65歲以上人口數為461萬6884人,占19.8%,距離20%的“超高齡社會”門檻,只差最后一步。另據臺媒報道,臺灣已有7個縣市進入超高齡社會,全臺灣一人獨居的老人高達76%,也就是所謂的“孤老宅”。
“青銀族”比例越來越高,老齡化與少子化雙重夾擊,一個迫切的問題擺在面前:在臺灣養老,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究竟是“老有所養”,還是“難有可依”?
![]()
“勞保養老”還靠得住嗎?
臺灣的退休保障制度,除“軍公教保”、“農保”等特殊身份保障外,多數人依賴三大支柱:“勞保老年年金”、“國民年金”、“勞退金”。
勞保老年年金是勞工退休生活第一層經濟保障。根據“勞工保險條例”規定,2009年至2017年請領年齡為60歲,之后每兩年調高1歲至2026年后,滿65歲才能請領,若提前或延后申請,將以每年減或增4%的比例領取。也就是早領會打折,晚領可加碼,本意是鼓勵延后退。但現實是——多數人還是選擇提前退。
“國民年金”則是另一道安全網,根據2025年最新標準,每月大約可領取約4000元至5000元(新臺幣,下同)左右。
而2005年推出的“勞退新制”,規定雇主每月至少提撥6%工資到勞工個人專戶,這筆錢跟著人走,不怕換工作或公司倒閉。
聽起來制度很完善,不過,數字會說話:
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領約 1.9萬元。
勞退金平均月領約 0.63萬元。
退休后平均月收入約 2.5萬元(約合人民幣5770元)。
然而,根據臺灣人壽與政大商學院的“2025臺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結果,還沒退休的勞工期望的退休生活費,卻是每月 4萬元(約合人民幣9230元)。
理想與現實,差了將近 1.5萬元。
另外,臺灣養老金面臨的財政壓力日益加強。截至2025年6月底,勞保潛藏負債已突破 13.5兆元,并仍持續攀升中。“養老資金池”枯竭的壓力倍增,形成“養不起的老年社會”。許多民眾憂心勞保會破產,老了沒辦法月月領,甚至有人因此想一次入袋為安。
![]()
“養兒防老”已成過去式?
傳統觀念中,“養兒防老”是理所當然。但現在,這個觀念正在被現實顛覆。
臺灣地區內政部門2022年調查顯示:
65歲以上長者,65% 主要經濟來源靠自己。
靠子女奉養的,只剩 22%。
甚至有 7.86% 的老人還得反過來資助子女。
令人揪心的是,根據2024年“衛福部保護服務司老人保護通報案件統計”,近5年臺灣地區的老人家暴案件成長幅度超過50%,過半案件的施暴者是子女或孫子女。“養兒防老”不但不現實,甚至變成“養老防兒”。
根據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預估到2030年,臺灣未與親人或朋友同住的銀發高齡長者住宅,將達到125萬戶。而65歲以上的長者大多數會獨居或雙居,占總人口30%,并可能在2026年后,進一步提高至50%,發展為一種新常態。
另外,經濟、社會等因素的交織影響,使臺灣地區的“啃老族”“袋鼠族”逐年攀升。不少老人退休后仍面臨較沉重的家庭負擔。
![]()
“以房養老”是出路還是無奈?
臺灣目前有52萬多間房子住的是65歲以上的老人,但部分老人有房少錢。臺灣“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政策,就是要讓有房沒現金的老人,把房子抵押給銀行,換每月穩定收入,同時繼續住在原屋。
臺灣自2015年底開辦以來,申請一直不熱絡,但2023年起明顯升溫。2025年第二季核貸數比去年同期增長 42%,累計已近萬件,過半集中在“北北基”。
然而,家庭爭議、風險認知、使用受限……讓許多老人望之卻步。
臺灣做好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準備嗎?
臺灣正面臨嚴峻的“下流老人”危機:
退休金不足以支撐基本生活;
家庭支持系統功能減弱;
替代方案接受度有限。
在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的今天,如何確保老年生活質量,已成為每個臺灣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是安享晚年,還是可能的老后破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個人規劃,更考驗著整個社會的承擔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