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午吃什么
作者:[美] 泰勒·考恩
出版時間:2025年9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一個環保布袋,至少要用171次
很多的政策或選擇,能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我們常會傾向于選擇這些政策,即使它們未必有效。
人類本能上需要與睿智、慷慨、仁慈、正直的人結盟。有愛心的人希望挺身而出,對抗殘暴、無情、貪婪的人。當我們與有良知的人站在同一陣線,或與看似道德的特質聯結時,我們感覺更好,但那未必是實現我們想要的實際目標的有效手段。
如果我們拋開陳腔濫調,看看正式的實驗研究,會發現一些驚人(但也許不意外)的結果。例如,如果能夠選擇的話,很多人寧可實際浪費也不愿做某件感覺浪費的事情。在實驗情境中,人們不喜歡那種“原來我買得比別人貴”的感覺,所以他們會投入某種浪費的行為,例如毫無效率的貨比三家,以避免當冤大頭。這種不惜代價避免“后悔”或“做得不夠”的感覺,是我們的普遍傾向——也是我們天生擁有合理化能力的證據。
![]()
多倫多大學教授尼娜·馬薩爾(Nina Mazar)與鐘晨波關于消費者心理的研究發現,消費“綠色產品”并不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相反,這反而可能鼓勵一個人更不道德。在一系列實驗中,那些獲準在“綠色商店”買東西的實驗組,在后續游戲中有更高的作弊率和說謊率。也就是說,他們一旦以某種綠色行為求得良心平安,反而會在其他環境中變得更貪婪和自私。
當然,在實驗室發現這個結果,不能證明在真實世界一定如此,不過我們都熟悉這樣的心理機制:一旦我們做了某件好事,我們常放寬自己的標準,允許自己做點不大好的事情。我們可以把這項研究當作一種提醒:其實我們對于做好事、做好事的動機及最終結果,所知有限。
還有很多時候,我們會沉浸在罪惡感和自我懷疑中,以減輕自己的良心責備,然后繼續做對環境非常不友善的行為。罪惡感能讓大家更好受。安妮娜·呂斯特(Annina Rüst)是瑞士發明家和數字藝術家,目前在紐約州雪城大學教書,她對這種人性的缺點有敏銳的觀察。2008年,她發明了一種儀器,包含一個半透明的腿環,可以監測佩戴者的耗電量。如果腿環監測到使用者消耗太多電,一個無線設備會將六根不銹鋼刺輕輕戳進使用者腿部。呂斯特稱之為“環保罪惡感治療法”,并在她的網站提出以下口號:“以刺針踐行環保信仰!”這個發明想要警示我們的是:與其用自虐式行為贖罪,不如切實做出改善環境的行為。
![]()
![]()
安妮娜·呂斯特發明的 Thighmaster 儀器
很多人不喜歡買塑料品,不愿跟塑料沾上關系。塑料是人造的,而且通常不是“本土”的。制造塑料需要用到石油,是過度消費主義和現代生活違反自然的象征。我們甚至把“塑料”當形容詞來用,批評某人的外表或性格不真實、不自然。
但塑料通常比紙或瓦楞紙環保。制造紙和瓦楞紙需要消耗很多能源,且堆肥過程中會釋放氣體;玻璃,你用的杯子、瓶子,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也會消耗很多能源。而塑料只是一直默默在那里,既不會腐爛,也不易分解,提醒著我們現代商業社會有多么過度浪費。這種話不中聽,但整體而言,相較于其他相關選擇,環保人士應該更樂于使用塑料才對。他們錯在太擔心與塑料的概念沾上邊,太擔心自己成了什么塑料俱樂部的一員。
據估計,制造一個紙袋所需要的能源,是制造一個塑料袋的四倍,而回收再利用一磅塑料所需的能源,比回收再利用一磅紙少了98%。我不希望你太計較這些數字,但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真的遠低于紙。塑料袋通常比紙袋耐用,但如果你實在不能忍受塑料,改進之道是學德國人,帶你自己的布制環保袋去購物,不要改用紙袋。但你最好持之以恒,我看過一篇研究,環保布袋必須重復使用171次,才能跟塑料袋的環境危害“打成平手”。
這個不愿與塑料為伍的想法,還誤導了我們什么?
![]()
你真的清楚自己的碳足跡?
我想起《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曾經有一篇關于泰勒·布魯爾(Tyler Br?lé)的專訪。布魯爾是穿著考究、品味一流的型男,搭飛機全世界遍地走一族,旅游和高檔消費品的專家,是豪華國際雜志《單片眼鏡》(Monocle)的總編輯,也是《金融時報》的固定專欄作家。這是他對環保的看法:
記者:你會對自己的碳足跡感到羞愧嗎?
布魯爾:總的來說,我不認為我的碳足跡特別大。我確實搭很多飛機,但我沒有汽車,我在倫敦步行去大部分地方,而且只要可能(在歐洲和日本),我選擇坐火車而非搭飛機。
我相信對很多讀者——特別是那些熟悉布魯爾公共形象的人——來說,這個答案實在沒什么說服力。這位有名的有錢人,怎么可能沒有大碳足跡?
布魯爾也許對,也許不對(順便一提,我應該從實招來,我曾替《單片眼鏡》寫過一篇文章,賺了一點稿費)。但這里要探討的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是:我們不能簡單信任自己的直覺。一般的個人消費者,很難知道自己的哪種行為會對環境造成最大的負面影響,很難“看到”自己所造成的真正環境成本。還記得香蕉、船和抵制的無濟于事嗎?就算一個人對自己所有活動的相關環境事實有全盤的認知,那樣的知識也會隨著時間及不同選擇的成本效益變化而過時。大多數人,即使是知識淵博之士,都不清楚開一下午的奔馳車、買一扎空運的蘆筍、吃一塊牛排代替一片雞胸肉,到底對氣候變化影響了多少。
你可能認為,在產品上標示碳足跡是解決之道。這么做沒什么不好,但不是令人滿意的解法。消費者會忽視這類標簽,供應者會盡可能粉飾太平。更根本的問題是,在評估互相競爭的資源用途上,標簽不像價格體系那樣,能傳達涵蓋整個經濟體的信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生長在都市附近的作物,由于運輸成本低,可能獲得有利的標簽。但假如農牧地都在都市近郊,就會把通勤者趕到更遠的地方,對環境反而不好。
![]()
消費行為的吊詭之處在于:我們對產品的質量知之甚詳,卻對生產者的成本(尤其是環境成本)茫然無知。除了看價格,消費者其實不清楚自身購買決策的非環境成本,遑論環境成本。這是為什么他們向企業買東西——企業能想出最省錢的方法,去生產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透過競爭性市場,企業出示價格,然后消費者根據價格去判斷東西太貴或不貴。我從來不會傷腦筋去想,到底裁縫替我做一套西裝要怎么做成本才最低,我只需要去比較西裝的價格及它的最終質量,并據此做決定。紐扣成本、運輸費用為這套西裝增加了多少成本,我完全不在乎。
談到制衣業,最有效的模型是讓企業去操心如何用盡可能最便宜的方法做衣服——我們只需要看最后的價格。這是分工的一種方式,企業也依賴價格來獲取他們需要的大部分信息,他們不追溯也不試圖解決所有前期生產階段的計算問題。一般來說,裁縫師不知道最好或最便宜的織布方法,但他會比較布料的質量與價格,然后據此做決定,就像消費者會根據西裝價格做抉擇一樣。妙的是,當人人這樣做時,市場傾向于將每個人所需承擔的生產成本降至最低。
這些都是經濟常識,代表的是持續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做法。價格之所以重要,主要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無法看到價格背后很遠的地方,去估算真正的生產成本或想出最便宜的生產要素組合。我們僅憑價格,來節約資源的使用和成本。
![]()
《中午吃什么》隨書附贈的純手繪別冊
回到環境議題。應對氣候變化有兩個方法,第一個,老實說,是讓每個人都去記住“香蕉船碳足跡計算法”,并動態更新數據,這無異于以豌豆槍對抗坦克。第二個方法,是依賴價格系統(確切而言是通過修正價格),使之反映與環境損益有關的更多信息。這是依循經濟途徑處理氣候變化的明智之舉。相較第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好比反坦克的火箭筒;唯有第二個方法才有機會成功。它透過價格體系運作,那是帶給我們現代文明,也帶給我們充裕食物的奇跡。
談到評估環境破壞,現行價格體系多少有點失靈。以梅賽德斯為例,其社會和環境成本,但并未反映在它的競爭性市場價格上,尤其是尾氣污染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長期影響。市場經濟僅節省了奔馳汽車公司的私人成本,但并未節省其制造過程產生的更廣大的社會成本,包括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依賴價格意味著對化石燃料征稅,也意味著提高肉類稅,因為我們吃的動物會排放甲烷(例如牛屁),加重氣候問題。
這種稅使消費者更容易遵守“綠色生活”。如果一種食品的生產和運輸使用更多化石燃料,稅會自動提高該食品的價格。消費者會因此少買,不論他們是否擅長計算什么東西最能幫助環境。這就是價格的威力——比給予重視環保的消費者一堆指示效果好。此外,這種稅也能減輕消費者的動機負擔。一旦稅制建立了,消費者不必太關心環境,或完全不用操心。商品被征稅后的更高價格會誘導消費者少買一點,表現得猶如他們關心環境一般,不論他們是否關心。
![]()
中午吃什么
作者:[美] 泰勒·考恩
出版時間:2025年9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泰勒·考恩是一位酷愛下廚、深諳美食搜尋之道的吃貨經濟學家。他帶著對美食的天然意趣,探索并記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到路邊攤、流動餐車的平價餐食,大到米其林餐廳里的頂級料理……他渴望打破我們的“飲食勢利眼”:好食物并非特別昂貴的;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物美價廉的飲食。他想用經濟學原理為每個人安裝美食搜尋雷達:找美食要走小道,別選大路;好餐廳里的人通常看起來比較嚴肅……他呼吁我們成為創新的飲食消費者,親自示范如何在超市、餐廳、家里改革我們與食物的關系。
懂一點枯燥嚴謹的經濟學,能讓我們在每一餐的平凡煙火中,注入選擇的自覺與創新的微光,成為更富覺知與創造力的“飲食生活家”。
作者簡介:
泰勒·考恩(Tyler Cowen),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曾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評選為“過去十年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主筆的“邊際革命”博客長期位居全球經濟類博客前三,并在《紐約時報》擔任專欄主筆。其研究方向橫跨文化經濟學、科技創新與增長困境等多領域,代表作有《大停滯》等。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