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中國這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五十六個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有人覺得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是“特殊照顧”,但在我看來,這從來不是憑空的傾斜,而是補齊發展短板,兌現“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承諾的精準托舉,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些政策滲透在教育、就業、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實打實暖到了各族群眾的心坎里。
![]()
圖片來源于網絡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對少數民族地區來說更是如此,高考加分政策大家并不陌生,云南,貴州等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最多能加20分,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也有5分傾斜,這幾分往往能改寫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義務教育階段,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孩子不僅免學費雜費,還能領生活補助,西藏農牧區學生每天8元的營養補貼,一年下來就是1600元,讓孩子們吃得有營養,學得安心!高等教育的預科班更是貼心,分數線比普通專業低50-80分,先打基礎再升本科,幫無數少數民族青年圓了大學夢。更難得的是,蒙古語、維吾爾語等少數民族語言教材走進課堂,讓孩子們既學漢語通天下,又守母語記鄉愁。
![]()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就業和收入是民生之本,政策扶持讓少數民族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有專門崗位傾斜,新疆,內蒙古不少地區會拿出30%以上的崗位面向少數民族考生,筆試還能加5-10分,讓扎根家鄉的人才有奔頭,自主創業的少數民族朋友能享稅收減免,廣西的個體工商戶3年免征增值稅,小微企業最高能貸20萬元貼息貸款,寧夏回族青年開民族餐館,青海藏族姑娘學家政技能就業,都是政策扶持下的生動例子!還有“技能培訓計劃”免費教電工,焊工等實用技術,培訓合格就推薦工作,讓沒技術的群眾也能憑手藝賺高薪。
![]()
圖片僅供參考
生活保障上的政策紅利,讓少數民族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醫療方面,西藏農牧民的醫保個人繳費全由政府承擔,住院報銷比例比普通地區高10%,云南傣族,彝族群眾得了地方病,治療費用全免還能領誤工補貼,住房上,貴州苗族吊腳樓改造每戶補貼3.5萬元,新疆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免費給宅基地還補2.8萬元建房費,讓牧民從帳篷搬進磚瓦房,冬天再也不用挨凍,更有人情味的是,回族的開齋節,藏族的藏歷新年都能放3-5天假,單位還發過節費,這份對民俗的尊重,讓傳統文化有了溫度。
![]()
圖片僅供參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從未松懈,蒙古族那達慕大會,傣族潑水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每年撥款支持舉辦,納西族東巴文這種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有了專門的研究院培養傳承人,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公共場合里,新疆的雙語招牌,內蒙古的蒙古語電視臺,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充分尊重,文化傳承有了堅實保障。
![]()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些政策背后,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和一以貫之的堅持,“十四五”以來,中央累計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94億元,2022年民族地區轉移支付預算更是達到1107億元,這些資金變成了云南邊境的“感恩橋”,廣西的火龍果種植基地,新疆的薰衣草觀光帶,讓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補短板,特色產業穩增收。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更從根本上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彰顯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
![]()
圖片來源于網絡
說到底,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從來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因為有些地區歷史上發展滯后,自然條件特殊,需要多搭一把手,多扶一程!如今,少數民族地區從教育到就業,從住房到醫療,從經濟到文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正是政策紅利的生動體現,五十六個民族血脈相連,只有每個民族都興旺發達,國家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這樣的政策,既守住了公平正義的底線,又傳遞了守望相助的溫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