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沖)近年來,邵陽縣以智慧監管平臺賦能“校園餐”管理,實現對食材采購、廚房操作、食材配置、食品安全、資金撥付全流程、全鏈條監管,確保學生吃得營養、吃得放心、吃得滿意。全縣各中小學食堂采購成本整體降低約20%,學生餐費同比分別下降1元、2元/餐,師生總體滿意度達96%。2024年10月,該縣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題培訓會議上作地方典型經驗發言。
管大盯小降成本。一是線上競價公開化。依托智慧管理平臺,將大米、食用油、蛋類、豆制品、肉類等大宗食材采購由線下搬到線上。利用大數據優選157家大宗食材供應商,供應商線上公開競價,在確保食材質量的情況下,按價低者得(同價時間優先)規則由系統自動匹配供應商。通過線上公開競價,大宗食材采購成本整體降低約20%,大米采購價格較以往每袋降低10元左右。二是日常管理扁平化。通過智慧監管平臺系統,各種臺賬登記實現無紙化,員工晨午檢、廚具消毒消殺、簽約供貨商管理、菜譜制作、菜譜營養分析、采購記錄、食材驗收、食材出入庫、庫存管理與盤點、領導陪餐、教師員工共餐、成品留樣記錄在系統里面都能自動生成相應的數據和臺賬,減少人工的登記,實現高效。原本多人的食堂管理工作現在一人通過監控平臺就能完成。通過這些措施,“校園餐”管理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500人以上的學生食堂管理團隊由原來的7至8人降低到4人以下,管理成本、辦公成本大幅壓縮。三是人均帶量精細化。管理系統根據人均帶量精準核算采購量,避免過量、重復采購;對購進食材規范倉儲、先進先出、實時報損,有效降低食材損耗。如縣十一中食堂通過人均帶量精細化管理,在實施前每月食材損耗約為采購量的8%,實施后將食材損耗降低至約3%,大大減少了浪費,降低了成本。通過精準核算采購量,該校食堂每月的采購成本較之前降低了15%左右,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
立體監管保安全。一是線上線下協同發力。各學校全覆蓋建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建立家委會陪餐等機制,實現線上線下和內外協同監管,給學生食堂安全扣上“雙保險”。二是進口出口全程把關。學校食堂通過管理系統“下單”,供應商“接單”將食材送達學校,所有食材第一時間被賦予“批次碼”錄入管理系統,系統對采購、驗收、儲存、加工、出餐、就餐、陪餐等全環節無死角監控、溯源回查。三是實時監控預警提醒。對食堂操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操作手機、抽煙、未佩戴工作帽、陌生人闖入或蛇鼠意外闖入等安全隱患自動報警,并自動抓拍留證,食堂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端或電腦端及時收到預警信息,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此外系統還能根據食材過期、證件過期、操作異常、數據異常等情況發出預警,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科技賦能防腐敗。一是變人防為技防。采購食材驗收錄入系統后,所有報賬數據系統自動生成,杜絕人為篡改,減少人工誤差,全程陽光操作、有跡可循。二是變見面為隔屏。供應商與教育部門、學生食堂等相關人員從傳統線下交易轉變為線上交易,壓縮交往空間,有效避免因供需關系長期固定結成的“利益鏈”與“關系網”。三是變分散為集中。教育、市監、發改、衛健、農業農村等多個職能部門共享食堂智慧系統平臺賬號,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價格監測、風險監測等多方位的協同監管,做到了“區域一張網,管理一平臺”的高效監管模式,降低了大宗食材采購中的利益輸送和“微腐敗”等風險。
健全機制促長效。一是優化檢查機制。食材采購標準,全面實行食品源頭碼、出入庫等10類臺賬登記備查制度,做到“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二是強化警告制度。設立供餐管理“一企一檔”“一校一檔”,實行“預停業停產、停業停產整頓、取消供餐資格”三級警告制度。三是實化評價機制。各職能部門建立資金使用績效評價體系,資金管理“一月一申報、一月一結算、一期一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