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韓明麗
我們總在追逐快樂,卻常常在抵達的瞬間感到恍惚,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快樂嗎?
超市貨架前沖動買下的商品、深夜刷到凌晨的短視頻、酒桌上短暫的喧鬧過后,留下的往往是更深的空洞。
其實,快樂并不是簡單的"開心就好",它是一種包含平靜、滿足與意義感的復合狀態,而我們對它的誤解,有時候恰恰是造成各種成癮癥狀和生活失衡的根源。
快樂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這兩種形態像西游記中的“真假孫悟空”一樣,很容易被我們混為一談。
享樂主義的快樂,是感官層面的即時滿足。它像海浪一樣涌來,帶來強烈的愉悅感,卻也會迅速退去,留下滿沙灘的泡沫。刷短視頻時的笑聲、暴飲暴食后的飽腹感、購物時的興奮感,都屬于這一類。這種快樂依賴外部刺激,并且需要不斷升級——昨天看十分鐘搞笑視頻就滿足,今天可能要刷兩小時才覺得"還行"。它的本質是"逃離痛苦",而非"創造價值",所以短暫的愉悅過后,往往伴隨著空虛和自我懷疑。
心流體驗的快樂,則是一種深層的沉浸感。當我們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可能是寫一篇文章、彈一首曲子、甚至是認真地收拾房間——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忽略外界的干擾,完成后內心會升起一種平靜的滿足感。這種快樂不依賴外部條件,而源于自身的投入與創造。它像篝火,需要主動添柴,卻能持續供暖,甚至在回憶時依然能感受到溫暖。
很多時候,我們用享樂主義的快樂掩蓋真實的需求。購物成癮可能是對"被愛"的渴望,報復性娛樂可能是對"被認可"的缺失。那些停不下來的即時滿足,本質上是在用虛假的熱鬧填補內心的空洞。
真正的快樂需要可持續性,而可持續的核心在于讓行為和自己的價值觀對齊。
當我們做的事情符合自己內心認同的價值時,即使過程辛苦,也會獲得深層的滿足。比如一個重視"成長"的人,即使學習過程枯燥,掌握新知識的瞬間也會充滿喜悅;一個看重"連接"的人,認真陪伴家人的時光,會比一個人瘋狂刷手機更有意義。這種快樂不需要刻意追求,它會自然地從符合價值觀的行為中生長出來。
建立這樣的快樂來源,可以從以下兩步開始:
梳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問問自己,什么東西對我來說是不可妥協的?是創造力、責任感,還是真誠的關系?
讓日常行為向價值觀靠攏。這不需要驚天動地的改變,而是在小事上做出選擇——比如重視"健康"的人,用散步代替刷手機;重視"成長"的人,用閱讀代替無意義的社交。
這些選擇或許不會帶來即時的愉悅,卻能在積累中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心秩序。當行為與價值觀一致時,我們會感受到一種"自我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快樂,平靜、持久,且有力量。
快樂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與自己、與世界相處的方式。當我們不再把快樂等同于短暫的快感,而是接納它的復雜性——包含平靜、滿足與意義感,我們才能真正靠近它。畢竟,能滋養生命的快樂,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禮物,而是需要用心培育的果實。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