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輿論關注已久的“騎手社保”問題,終于迎來了實質性突破。
這事說了大半年了,為什么這么難推進?不就交個保險嗎?
現實情況是:一放到這幾百萬人身上,就變得比登天還難。
而騎手兄弟們真正關心的,說白了就兩件事:
- 眼前:我今天騎車出去,萬一摔了、碰了,有誰管?這叫“職業傷害保障”。
- 將來:我送不動外賣了,老了,如何養老?這叫“養老保障”。
先說“眼前”這個事。
國家最新的“十五五”規劃建議稿里,明確說了要“建立健全職業傷害保障制度”。
![]()
這意味著,過去幾年以試點形式存在的政策,即將以制度化方式固定下來。
從2022年7月試點啟動至今,全國已有2200萬人受益,首批7家參與試點的平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這等于是給騎手們發了個“護身符”。
可更難的,是“將來”那個問題。
為什么給騎手交個養老保險,就這么費勁?
因為騎手這個活,跟我們坐在辦公室里上班,完全是兩碼事。
我們是“公司+員工”,騎手更像是“平臺+個人”。
![]()
工作周期短、流動性強、職業過渡性高——北京一項調查顯示,八成騎手兩年內會換工作,部分站點的年流轉率甚至超過九成。
這種流動性帶來兩大難題:
- 難交。 88%的騎手是兼職或臨時跑單,既不愿簽合同,也不想承擔長期社保成本。若強制“按職工標準交”,反而會擠壓靈活就業的空間。
- 不愿交。 養老保險屬于長期收益型支出,而騎手工作往往是短期補貼家用。當下收入緊張時,他們更愿意留住現金流。
你非要按老規矩,跟人家說,來,咱倆簽個勞動合同,我給你交社保,你得從你的現金流里拿出一筆,去存一個二三十年后才能拿的“養老金”。
你覺得,他愿意嗎?這不符合人性。
因此,“一刀切”方案不可行,既會傷害平臺用工彈性,也可能讓“就業蓄水池”變成“就業真空區”。
但這事總得有人牽頭解決。
最近,美團干了一件事,它在10月27號宣布,那個“騎手養老保險補貼”要覆蓋全國了。
![]()
我看了看他這個方案,有幾個地方挺有意思。
第一,他不跟你分“全職”“兼職”。
不管你是全天跑的,還是下班來跑兩單的,也不管你是不是還在別的平臺跑,只要你收入達標了,他就給你補貼。
第二,他把流程弄得特別簡單。
你都不用去申請。你這個月自己交了養老保險(不管你在老家交,還是在工作地交),他查到了,下個月就把補貼(按50%補)直接打你卡里。
第三,他還搞了個“三層保障”。
- 第一層:就是前面說的“職業傷害保障”(國家在推的)+“養老保險補貼”(他自己掏錢的)+“意外傷害險”(他買的)。這是人人都有的“基礎款”。
- 第二層:大病關懷、孩子上學的基金。這個是“進階款”,而且他這個大病關懷,甚至還包括了其他平臺的騎手。
- 第三層:女性騎手專項重疾險、旅游補貼、驛站服務等福利,覆蓋更細分人群。
美團這個方案,說白了,就是在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
他看明白了,這群“候鳥”一樣的騎手,你用“老辦法”是管不住,也留不住的。
所以他換了個思路:
我不強迫你交。但是,你想交,我就給你補貼,幫你減輕負擔。我用“正向激勵”來引導你。
至于那些現行制度還蓋不住的風險,比如大病,我就用商業保險和福利來給你“兜底”。
這背后的邏輯,其實是在找一個“平衡點”:
- 平臺:掏了補貼,換來了一支更穩定的隊伍,服務質量上去了,自己也賺了。
- 騎手:拿到了實打實的現金補貼,對將來的擔憂少了,跑得也更安心了。
![]()
我覺得,這事最大的意義,不是美團又花了多少錢,也不是騎手又能多拿多少補貼。
而是,它給那兩億“靈活就業”大軍,打了個樣。
除了騎手,還有網約車司機、家政、保潔、快遞員...這些聚光燈照不到的“零工”們,他們的保障,誰來管?
美團這個方案,至少提供了一個思路:先把門檻降到最低,先把人“請上車”。
“想交我就補,不想交我也不強求”,把選擇權還給勞動者自己。
這,可能才是當下最務實、也最符合現實的選擇。
未來,這套機制也可能擴展到更多上述群體。
當這些職業群體也能納入穩健的社保體系,中國靈活就業市場的穩定性,才算真正建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