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精準康復,讓殘疾兒童成功回歸普通學校;輔助性就業,助力殘疾人實現從受助到自助、最終回饋社會……“十四五”期間,芝罘區全力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起“0—6歲搶救性康復、7—12歲醫康教融合、13—16歲職業技能訓練、16歲以上輔助性就業與托養服務”的全周期服務體系,成功打通從早期干預到社會融入的完整服務鏈條。
精準康復助力孩子回歸
走進新正元兒童醫院,溫馨與童趣的畫面映入眼簾,墻面點綴著彩色的卡通貼紙,活動區鋪著柔軟的地墊,孩子們正在做游戲……在康復室,醫護人員耐心地引導孩子做肢體協調練習。
“來這兒一年多了,孩子的進步非常明顯。”市民張先生帶著外孫浩浩(化名)前來進行康復訓練。他告訴記者,浩浩6個月大時,家人發現他在語言、認知、肢體動作等方面表現異于同齡兒童,就醫后被診斷為發育遲緩。2022年10月,浩浩開始接受康復訓練,并于2024年7月轉入新正元兒童醫院。
張先生說,此前浩浩說話僅能發出一兩個單字的音,如今已能正常與人交流;在感統方面,他曾經雙腿起跳、蹦跳時重心不穩容易摔倒,現在動作協調了不少;在認知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去動物園看動物時會主動問“這是什么?”“為什么?”“孩子充滿好奇,每次我們都會耐心解答,跟他交流。雖然照顧他很辛苦,但看到孩子的變化,我們打心底里高興。”張先生說。
令張先生欣慰的是,今年9月1日,浩浩順利進入幼兒園,并且適應得很好。“為了持續鞏固康復效果,孩子現在每天上午在幼兒園上課,下午就來醫院做認知與感統訓練。”張先生激動地說,新正元兒童醫院不僅給了孩子一個新的天地,也為整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
作為一家專注于0—17歲殘疾兒童(涵蓋腦癱、孤獨癥譜系障礙、智力障礙、發育遲緩等)“全生命周期康復”的定點機構,新正元兒童醫院融合了醫療、康復與教育,可免費為適齡殘疾兒童提供教育培訓。
“醫院構建了‘醫、康、教、職’四位一體服務模式,形成全周期服務鏈,實現跨學科團隊協作與資源整合。醫院為每一位殘疾兒童開展精準評估,制定個性化綜合康復方案,并通過設立特教班級,創造條件讓孩子盡早接觸和適應普通教育環境,為未來融入社會奠定基礎。”新正元兒童醫院院長馬銀鳳介紹,醫院設有診斷評估科室、醫療康復科室、功能康復科室、教育轉銜科室等多個功能康復治療室,配備先進的信息化智能康復設施、設備,擁有專業的醫師、治療師、特教老師70余名,累計服務殘疾兒童超過1000名。
“從持續跟蹤情況看,回歸普通學校的孩子適應良好,這也印證了我們精準康復教育的有效性。”馬銀鳳介紹,醫院積極探索“醫療康復為基礎、功能康復為提升、融合教育為泛化、社會回歸為目標”的服務模式,深化機構與社區、家庭、學校之間的協作,顯著改善了殘疾兒童的功能狀況,有效減輕了家庭負擔,致力于為社會培養出更加獨立、有參與能力的未來公民。
輔助就業實現自我價值
殘疾青少年初中畢業后,往往面臨融入社會難、就業渠道窄的困境。如何讓他們通過培訓實現就業、彰顯人生價值?在向陽“如康家園”,記者找到了答案。
2025年,集工療、娛療、康復、就業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向陽“如康家園”成立。“孩子們白天在這里‘上班’,到點‘下班’回家,生活很規律。”揚帆助學義工、殘疾少年家長任平介紹。
如康家園一層設有產品陳列區、水吧和烘焙坊。陳列架上,香囊、繩藝、葫蘆烙畫等琳瑯滿目的精美手工藝品均出自殘疾青少年之手。二層為“工療+非遺”輔助性就業區,設置葫蘆烙畫、木版年畫、草木染、合香制作等11大類40余種非遺項目。通過手工制作,殘疾青少年在康復訓練中能鍛煉手腦協調能力,實現工療的目的。三層聚焦社區康復,依托高校與專業機構資源,開展音樂療愈、中醫康復、心理輔導等服務。
“這些產品融入了非遺技藝,兼具實用性與市場價值,既能幫孩子們增加收入,還能向社會展現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像這款貝殼許愿燈,今年夏天旅游旺季時賣得特別火,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任平介紹,“殘疾孩子同樣有實現自我價值、服務社會的內在需求。他們制作時格外專注、快樂,我相信顧客也能感受到這份心意。”
為了讓手工產品走向市場,家園積極引導孩子們參與售賣。在萬達商城一樓人流密集區,“如康家園”的萱萱(化名)正和老師一起擺攤銷售手工藝品。“這是香薰石膏,這是香牌,選用丁香、薄荷等多種天然中草藥制成。”面對顧客咨詢,萱萱已能流利地介紹產品的特色。
“現在每天會輪換一名具備一定交際能力的孩子來這兒擺攤,大家比剛來時開朗多了。”帶隊老師表示,如康家園先設定幫助孩子們“走出家門”的小目標,再逐步引導他們實現自主銷售、自力更生,“賣出自己的作品時,他們會特別開心,交際和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全方位織密殘疾人幫扶網絡
“十四五”期間,芝罘區殘聯重點圍繞殘疾兒童康復和“如康家園”建設持續發力,取得扎實成效。
芝罘區殘聯副理事長周倩介紹,2024年,芝罘區成功入選省級“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標準化建設試點”并獲評優秀;今年又成功獲批“全生命周期康復”試點資質,成功打通從早期干預到社會融入的完整服務鏈條。
在“如康家園”建設方面,芝罘區整合多方資源,打造集輔助性就業、社區康復、文體賦能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例如,孵化“蔚藍揚帆殘疾人藝術團”,助力殘疾人登上舞臺展現藝術才華;培養15名殘疾手藝人,建設11處“愛心助殘小屋”。去年,全區“如康家園”輔助性就業收入達30萬元,有效助力殘疾人實現從受助到自助、最終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
周倩表示,下一步,芝罘區殘聯將繼續深化康復服務體系建設,拓寬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加強權益保障,延伸關懷服務,全方位織密幫扶網絡,切實增強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記者 宋曉娜 通訊員 于磊磊
法律支持單位:山東助商律師事務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