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道
伴隨AI技術的持續迭代升級,康復領域已迎來一場具有突破性的深刻變革。
近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下稱“中康”)以“科技助殘,讓世界充滿AI(愛)”為主題,拉開37周年學術月活動帷幕。
“37年來,中康已成為輻射全國的康復服務示范窗口、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術資源中心。”中國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胡向陽在開幕式上指出,踏上新征程,中康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積極做好“十五五”事業發展謀劃,主動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擔當推進我國康復科技創新的重任,發揮自身優勢,探索、推進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在康復領域的研究、應用,為以先進科技成果改變殘疾人命運、服務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活動為期一個月,匯聚國內外康復領域頂尖專家學者,聚焦人工智能與康復科技融合創新,共探康復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為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院士學者多視角破題,共探科技賦能助殘路
據記者了解,本次學術月以開幕式及主題演講為核心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形式舉辦。
中國殘聯理事、中康黨委書記、主任吳世彩在致辭中強調,中心正深化“研、教、醫”一體化布局,重點建設腦與認知神經科學、智能康復工程等實驗室,聯合清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康復大學等高校組建“智能康復產學研聯盟”。
他提出,面對殘障人群全面康復、疾病期全程康復、主動健康和老齡化應對、易致殘性疾病防控等重大健康需求,需要協調各方資源,積極加強科技研發與新技術集成應用,聚焦腦與認知神經科學、主動健康與老齡醫學、智能康復工程等重點領域,著力破解康復科技瓶頸,努力用科技點亮殘疾人的生活希望。
我國正在將老齡社會危機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康養+醫療”成為主流趨勢,“康養+特色資源”模式多樣,但與歐美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就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指出,醫康養產業市場廣闊,涵蓋多種業態。推進科技助殘需要構建需求導向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降低產品成本和使用門檻,強化個性化和場景化適配,完善成果轉化推廣體系,加強政策支持,破解信息壁壘和數字鴻溝。通過精準對接需求、降低成本、定制化研發、搭建平臺、政策扶持及普及應用等舉措,推動產業發展和助殘科技進步。
在科技助殘的宏觀方向之外,衛生健康領域的技術賦能同樣是專家關注的重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表示,“當前,衛生服務系統面臨諸多挑戰。數智化技術可以賦能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高衛生健康服務效率、增加衛生健康服務可及性、實現非嚴肅醫療健康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輔助決策、提供個性化精準服務。”
他進一步提出,要通過產學研融合,打造“中國康灣”健康產業示范區,服務國家戰略與人民健康。
從衛生健康的整體發展聚焦到康復領域的具體痛點,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張濤直擊行業核心問題:當前康復領域面臨康復資源緊張、專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效率較低等情況。人工智能在助殘康復領域的應用有助于創新康復模式,推動康復醫學現代化。同時有利于減輕家庭和社會的康復負擔,釋放醫療資源,也能夠增強殘疾人康復信心,助力其生活獨立,積極融入社會。
針對傳統康復模式的局限性,專家們也給出了具體的優化路徑。
“目前,傳統被動醫療模式已難以滿足當下的康復需求,主動健康管理提供了一種解法。”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劉云介紹。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康復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通過機器學習算法,系統可以對殘疾人的康復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康復趨勢,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康復效果。
各位專家的觀點既涵蓋宏觀的產業布局、政策支持,也涉及微觀的技術應用、模式創新,共同指向“以科技破解助殘康復難題、提升服務質量、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目標,為后續殘疾人事業與康復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支撐與實踐指引。
科技合作再譜新篇技術成果落地轉化
在多位專家為科技助殘與康復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共探路徑的同時,開幕式現場也迎來了推動智能康復領域發展的重要時刻。
牛犇與吳世彩共同為“智能康復中心”揭牌,正式宣布雙方合作啟動。此舉標志著兩機構在智能康復領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邁出實質性步伐。
![]()
此次合作充分體現了雙方在推動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的戰略共識,亦將加速智能康復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轉化與應用,為提升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繼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與中國康復科學所所長廖利民共同為“細胞生長因子藥物和蛋白制劑-國家工程中心北京分中心”揭牌。該中心的設立,是構建國家級康復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將進一步增強核心平臺在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該平臺,先進康復技術與科研成果將實現更高效的推廣與落地,服務更廣泛區域及人群,同時促進區域間技術協同與學術交流,助力我國康復科技水平整體提升。
![]()
上述系列合作項目,是新時代科技創新體制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凝聚了多方戰略遠見與務實努力。不僅體現了科研機構與臨床單位在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中的責任擔當,也展現了科技賦能民生改善的現實路徑。各方將持續深化協作機制,拓展合作維度,在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大裝備國產化、康復服務模式革新等方面力爭取得突破性成果,為提升我國康復醫學整體水平、推動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科技支撐,奮力書寫科技為民、創新報國的時代答卷。
“科技助殘,讓世界充滿AI(愛)”不僅是口號,更是康復人的使命。科技創新推動康復事業高質量發展,從生物醫藥到人工智能,從主動健康到腦機接口,每一步凝聚智慧與汗水,體現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記者了解獲悉,本次學術月開幕,是交流、創新的開始。未來一個月,將舉辦更多學術交流、成果展示與合作研討。
三十七載櫛風沐雨,中康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同頻共振。立足新的歷史起點,中心將以AI技術為有力羽翼、以科技創新為前行風帆,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為千萬殘疾人點亮生命希望,讓科技助殘的溫暖陽光灑滿每一個角落。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