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蘇澄宇
![]()
2019年2月,巴西馬拉若島(Marajó Island)的居民發現一個反常的景象:大批禿鷲在內陸的紅樹林上空盤旋 。
![]()
圖源:CNN
他們循跡而去,在灌木叢中發現了一具令人震驚的尸體:一頭長約8米、重達10噸的座頭鯨 。
尸體距離海岸線約15米 。消息傳出,“鯨魚驚現亞馬遜叢林”的標題迅速占領了全球媒體 。
![]()
圖源:CNN
這一事件的核心有兩個看似無法解釋的謎團。
第一個是物理上的:鯨魚是如何進入紅樹林的?答案并非超自然力量,而是強大的海洋動力學。
發現地馬拉若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島嶼,位于亞馬遜河與大西洋的交匯處 。這里的地貌并非茂密的內陸“叢林”,而是低洼的沿海紅樹林沼澤 。
![]()
圖源:SFagte
該地區以其“巨潮”(macro marés)聞名,潮差極大 。重要的是,事發時,當地正經歷一場被預報為“年度最大”的強勁潮汐 。
參與調查的非政府組織Bicho D'água研究所的海洋學家解釋了最可能的發生過程 。
首先,這頭鯨魚在近海死亡 。尸體腐爛時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其膨脹并漂浮在海面上 。
![]()
圖源:reddit
隨后,這具高浮力的尸體被異常強大的高潮捕獲,潮水將其帶越海灘,深入到當時已被淹沒的紅樹林中 。當潮水退去,這具沉重的尸體便被留在了原地 。因此,它的位置雖然罕見,但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 。
第二個謎團,也是更核心的生物學問題是:為什么這頭鯨魚會出現在這里?
2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按照座頭鯨的遷徙規律,這個種群此時應該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南極覓食地,捕食磷蝦 。它們通常只在南半球的冬季(約8月至11月)才會出現在巴西巴伊亞州的阿布羅柳斯海岸(Abrolhos Bank)進行繁殖 。
這頭鯨魚出現在亞馬遜河口,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偏離航線超過6000公里 。
科學家對此的主流理論是“迷途幼鯨假說” 。這是一頭約一歲大的雄性幼鯨 。幼鯨在它們的第一次遷徙中需要跟隨母親學習路線 。
![]()
圖源:buzzfeed
專家推測,這頭幼鯨很可能在從巴西繁殖地向南極遷徙的途中,因故與母親失散了 。迷失方向后,它沒有南下,反而孤獨地向北游蕩,最終進入了亞馬遜河口這片陌生水域 。
這種偏航在其他鯨類中也并非沒有先例。2007年,就有一頭小須鯨在亞馬遜河上游1000多公里的地方擱淺 。
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死的?一個由10多名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在現場進行了尸檢,并采集了樣本 。初步的外部檢查沒有發現明顯的船只撞擊傷口或漁網纏繞的痕跡 。
![]()
圖源:the independent
盡管媒體廣泛推測鯨魚可能死于誤食塑料 ,但缺乏直接的胃內容物證據。有記錄顯示,鯨魚確實會因誤食塑料導致“胃休克”而死亡。
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是饑餓和衰竭 。作為“迷途幼鯨假說”的邏輯延伸,一頭與母親失散的幼鯨,在營養貧乏的熱帶水域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最終因精疲力竭而死亡 。一項針對2004年至2016年間巴西擱淺座頭鯨的研究顯示,在非成年鯨魚中,“消瘦”(即饑餓)是40%的死因 。
![]()
圖源:unlilad
由于尸體所處位置偏遠且沼澤密布,重型機械無法進入,因此無法將其移走 。最終,其骨骼被計劃收集并送往貝倫市的戈爾迪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u Paraense Emílio Goeldi)進行永久保存和未來研究 。
![]()

圖源:giphy
有研究顯示,導致黑貓產生純黑皮毛的基因突變,可能也賦予了它們更強的免疫系統。
這個秘密藏在貓的“黑化基因”(Melanism)里。
一項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的著名研究,在分析貓科動物的基因時有了有趣的發現。研究人員指出,導致貓科動物(如美洲豹、家貓等)產生純黑皮毛的基因突變,在其進化史中曾獨立出現過好幾次。
這種現象表明,黑化突變可能為動物提供了一種顯著的生存優勢。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優勢很可能與免疫力有關。例如,在家貓中,導致純黑毛色的基因突變,與一個在人類身上被發現能抵抗艾滋病病毒(HIV)的基因同屬一個家族。
科學家因此提出理論,這些與毛色相關的基因突變,可能也幫助黑貓在抵抗某些疾病時更具優勢,特別是像“貓艾滋”(FIV,貓免疫缺陷病毒)這樣的病毒。
![]()

圖源:giphy
那些標榜“大腦訓練”的記憶匹配或“找不同”小游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許多研究指出,玩這類游戲只會讓你更擅長“玩這個游戲本身”,這種能力很難“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記住購物清單或考試重點。
然而,另一類游戲卻顯示出了驚人的潛力:復雜的 3D 游戲。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在 2015 年發表于《神經科學雜志》的一項研究堪稱經典。研究人員將不常玩游戲的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玩 2D 游戲(如《憤怒的小鳥》),另一組則玩 3D 游戲(如《超級馬力歐 3D 世界》)。
在每天玩 30 分鐘,持續兩周后,研究人員進行了記憶測試。結果發現,只有玩 3D 游戲的那組,其記憶力表現(特別是與海馬體相關的空間記憶和情景記憶)提升了約 12%。而 2D 游戲組則毫無變化。
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因為 3D 游戲迫使大腦在復雜的虛擬環境中構建“認知地圖”來進行導航和探索。這個過程極大地刺激和鍛煉了負責學習與記憶的大腦區域,也就是海馬體。
結論是,如果你想通過游戲鍛煉記憶,選擇那些需要你在三維空間中積極探索的游戲,可能遠比玩“健腦”小游戲更有效。
![]()
封面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https://www.cqnews.net/1/detail/1291779483774193664/web/content_1291779483774193664.html
https://www.anses.fr/en/content/learn-distinguish-horse-chestnuts-sweet-chestnuts-avoid-poisoning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743676/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將【把科學帶回家】設為星標?,了解更多科學內容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