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安陽趙逸公墓壁畫 南宋《雜劇打花鼓圖頁》中兩人互相行叉手禮
這幾年興起的“叉手禮”是唐宋背景古裝劇的最愛。“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從唐柳宗元的詩中知道,叉手禮是當(dāng)時社交的打招呼常用禮儀。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可加上這種禮節(jié)動作。
叉手禮并非源自《周禮》,這部中國最早的禮儀制度典籍中并未記載。其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叉手禮源自西域波斯的單手附胸禮。另一種說法是,叉手禮脫胎于佛教的叉手法。《觀無量壽經(jīng)》中記載:“合掌叉手,贊嘆諸佛。”佛教中的叉手姿勢也代表著尊敬之意。
在河南洛陽的漢代壁畫墓中,已有侍女作叉手狀的圖像,可謂其早期雛形。在《后漢書》中已經(jīng)記載叉手禮:“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后漢書·馬援傳》)至于《三國志》《晉書》《北史》《魏書》《隋書》等史料中,記錄的“叉手”則更多了。這說明,至遲在漢代,叉手禮就相當(dāng)普遍了,至少宮中已經(jīng)流行。
隨時間推移,到唐宋及其后,叉手禮逐漸變得更為普遍和盛行。這一禮儀不再為貴族所專有,普通民眾也開始廣泛采用。特別是在向上級或長輩表達(dá)敬意時,叉手禮更是成為人們常用的禮儀形式。
唐宋叉手禮細(xì)節(jié)略有不同。唐代叉手禮的規(guī)范動作為:雙手置于胸前,右手拇指高高蹺起,與其余四指形成直角,左手覆蓋在右手上,緊握右拇指的同時,小指指向右手腕部。唐代趙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畫中,就有叉手禮,壁畫上的男子,正是左手在上,握緊右手大拇指。唐朝著名的才子溫庭筠,號稱“溫八叉”。這里的“叉”就是叉手,意思是溫庭筠只需要叉手八次,就能構(gòu)思并完成詩詞創(chuàng)作。
在一些很考究的唐代影視劇中,比如《長安十二時辰》中,就多次出現(xiàn)過叉手禮,而且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用,是大唐的常禮,有時候還會配以唱喏。
宋代叉手禮的細(xì)節(jié)有所變化。與唐代僅右手拇指上蹺不同,宋代禮儀中,左手在緊握右手拇指的同時,左手拇指有時也隨之蹺起。宋人王虛中《訓(xùn)蒙法》中記載,“小兒六歲入學(xué),先數(shù)叉手,以左手緊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
到了南宋后期,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也曾詳細(xì)記載過叉手的動作:“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陳元靚特別強調(diào)了一點,那就是行叉手禮時,不可太過于貼著胸部,最好與胸部保持二三寸的距離,大概一個拳頭的寬度,這樣才是真正的叉手禮。這一姿態(tài),要求雙手在胸前形成一個交錯而穩(wěn)定的結(jié)構(gòu),外觀上顯得內(nèi)斂而恭敬。
這種叉手禮一直到南宋都很流行。我們從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及南宋的《中興四將圖卷》《女孝敬圖》《雜劇圖》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圖中都曾出現(xiàn)叉手,且雙手拇指都是向上蹺起。
元代仍有叉手禮,山西芮城永樂宮的元代壁畫中,便繪有道士行叉手禮的形象。然而入明以后,隨著其他禮節(jié)形式的興起,叉手禮便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今人了解叉手禮,并非僅僅在意外在的動作規(guī)范,更要感受古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慎與謙卑,那是“敬于內(nèi)而形于外”的禮學(xué)精神的直觀體現(xiàn)。
文/本報記者陳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