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寵(異域寵物或另類寵物)之風正悄然興起,色彩絢麗的鸚鵡、呆萌可愛的陸龜、造型奇特的蜥蜴、能自由飛翔的蜜袋鼯等,已紛紛走進人們的生活。11月4日,據央視財經消息,我國異寵市場規模正飛速擴張,已逼近百億元,約1707萬人投身到飼養貓狗之外動物的行列,一個龐大的異寵經濟圈正蓬勃發展。
但北京商報記者在走訪時也發現,百億市場背后也暗藏隱憂。異寵熱與外來物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交易的沖突,給監管和生態安全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
目不暇接“新物種”
11月4日中午,北京商報記者走進北京昌平某家花鳥魚蟲市場,驚訝地發現,售賣爬寵的商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還專門劃分出了爬寵區。過道兩側的店鋪里,大大小小的飼養箱錯落擺放,箱內各種爬行動物姿態各異。一位熱情的老板主動向記者介紹起睫角守宮、豬鼻蛇、玉米蛇等,種類豐富得超乎想象,讓人不禁感嘆如今爬寵市場的規模竟如此龐大。
小型哺乳類寵物市場同樣熱鬧非凡,仿佛踏入了一個奇妙的異寵王國。作為動漫《龍貓》原型的龍貓、長相酷似毛絨玩具的垂耳兔、能趴在肩頭的蜜袋鼯、花色各異的金絲熊、“侏儒”及“公婆”等品類倉鼠,以及不同品種和花色的蛇,讓人目不暇接。
北京商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股異寵飼養風潮的興起,與年輕人追求個性、彰顯獨特審美的心理需求息息相關。在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分享自家鸚鵡學舌、陸龜漫步的短視頻,常常能收獲大量點贊與關注,這進一步推動了異寵市場的發展。以倉鼠為例,小紅書App上,“倉鼠”話題有近40億瀏覽量,“倉鼠怎么養”話題下有32萬余篇筆記。
需求的快速增長,在直接刺激交易市場的活躍的同時,也催生出特色產業高地。不久前在河南商丘舉辦的中國首屆鸚鵡產業供應鏈大會上,一組數據令人矚目:河南省寵物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二,而商丘市更是形成了“中國鸚鵡看中原,中原鸚鵡看商丘”的產業格局。
鄭州市動物園主任助理、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劉冰許在會上介紹,商丘鸚鵡養殖品種豐富多樣,全市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近千戶,存欄量超100萬只,全國70%以上的小型觀賞鸚鵡都源自這里。“商丘鸚鵡產業的崛起,得益于當地適宜鸚鵡繁衍生息的氣候條件、早期養殖戶的帶動示范效應,以及完善的籠具、主糧等上下游產業鏈。”劉冰許說。
合法養寵“新路徑”
但北京商報記者也發現,許多受歡迎的異寵品種,如多種鸚鵡和陸龜,都屬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物種。這意味著,如果缺乏合法來源證明,飼養、買賣這些動物可能涉嫌違法。
中國刑法以及生物安全法等針對引進、放生外來物種的各類行為已有明確規定。業內人士提醒,異寵飼養者要注意相關法律法規,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其中公約附錄中的3萬多種動植物均禁運、禁售。
商丘的鸚鵡養殖戶張先生向北京商報記者講述了產業曾經的“陣痛”:“當費氏牡丹鸚鵡的保護等級調整為國家二級后,不少養殖戶一度陷入‘養不起、賣不掉、放不了’的困境。大家不知道該怎么辦,養殖成本高,又賣不出去,放生又怕影響生態,真的特別難。”
面對養殖戶的困境,國家林草局開始在河南等地探索專用標識管理試點,旨在為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的特定物種建立“合法身份證”,在滿足公眾需求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之間尋求平衡。
2021年4月,國家林草局在河南省率先對費氏牡丹鸚鵡、紫腹吸蜜鸚鵡、綠頰錐尾鸚鵡、和尚鸚鵡這四種人工繁育技術成熟、有一定飼養規模的鸚鵡啟動專用標識管理試點。這套系統的核心是“一一對應”,為每一只經過核驗、確屬人工繁育且來源合法的動物加載一個獨一無二的專用標識(通常為標識卡或腳環)。這張標識如同動物的“合法身份證”,記錄其來源、種類等信息,憑標識方可進行銷售和運輸。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專用標識制度通過為人工繁育物種賦予可追溯的合法身份,構建了從繁育到流通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有效區分合法與非法產品,遏制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推動異寵市場規范化,同時為合法經營者提供市場信任基礎。”
泰和泰(濟南)律師事務所財稅部副主任、合伙人律師張嶸林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養殖戶獲取了專業標識等于拿到‘市場通行證’。以前賣一只綠鬣蜥只能朋友圈暗語交易,有了專業標識可進電商、連鎖寵物店,整體溢價上升了10%—30%;同時可申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銀行把它視為活體抵押資產,河南試點甚至催生出了專門的貸款帶動特種養殖業發展,甚至部分貸款利率比普通信用貸低2個點,實實在在解決了資金周轉難題。”
2024年1月,專業標識試點又迎來擴圍。鸚鵡品種從最初的4種擴大到11種,且全部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同時,試點范圍也延伸至蘇卡達陸龜、紅腿陸龜、豹紋陸龜、赫曼陸龜以及被核準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的輻紋陸龜,還有黑斑雙領蜥和綠鬣蜥。
規范發展“新方向”
專用標識試點從商丘的破冰到多物種的探索,為我國重點保護動物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業界普遍關注,這一制度未來是否會走向常態化、全國化?哪些物種可以被納入下一批名單?上述問題也成為該行業發展的關注點。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宇昊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制度的推廣仍面臨技術與監管上的難點。技術上,需確保標識的防偽性、耐用性與信息承載能力,并建立覆蓋全國、高效統一的標識信息數據庫與查詢系統;監管上,則需協調林業、農業、市場監管、海關乃至網絡平臺等多部門,形成跨區域、跨環節的協同監管合力,并統一執法標準,以應對非法交易線上化、隱蔽化的挑戰。”
此外,當獵奇感過去,飼養異寵的現實問題接踵而至。一些消費者圖一時新鮮沖動消費購買,飼養一段時間后又因成本高、費精力、異寵患病等緣由棄養。北京商報記者在社交媒體搜索“棄養”一詞發現,很多網友都在垃圾站或花園里發現過如非洲迷你刺猬(可家養的寵物刺猬)、倉鼠等被丟棄的異寵。
王鵬指出:“除源頭監管外,還要在流通環節與飼養環節進行嚴把關。在流通環節要壓實電商平臺、物流企業責任,核查交易合法性,阻斷非法流通。在末端治理方面,則需要完善棄養、放生處罰機制,建立流浪異寵收容體系。”
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林先平則建議:“消費者要優先選擇合法、易養的物種,避免涉及瀕危或外來入侵種類;購買時查驗專用標識和來源證明,確保動物健康;提前學習飼養知識,評估自身時間和資源是否能滿足動物需求;提倡領養代替購買,并承諾負責任飼養,避免隨意棄養。這樣既能享受飼養樂趣,又能保護生態平衡。”
北京商報記者 張茜琦
圖片來源:北京商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