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到了這么一個話題:“中國球員去了NBA以后,怎么籃板球都不好?”
從楊瀚森的這幾場比賽表現來看,籃板球確實是很大的問題。
指望他搶一個籃板球,那可太艱難了。
兄弟們需要明白一個概念:搶籃板和撿籃板是有區別的。
NBA官方對此也有明確劃分,他們的官方數據統計里,有“對抗籃板”(Contest Rebound)和“非對抗籃板”(Uncontest Rebound)。
如何界定?你摘籃板時,方圓1.05m范圍內有人,就算你是搶的,否則算你是“撿”的。
這主要用于分析球員搶籃板的難度和效率,至于哪個更難,不用講啦。
楊瀚森,現在是幾乎拿不到對抗籃板的。
作為對比,克林根雖然也有缺點,比如終結手活比較糙。但你會發現,這哥們兒的籃板是有保障的。
他的卡位,他時刻把手舉著等習慣...
![]()
如果你是老球迷會發現,這問題不光楊瀚森有,大姚作為全明星運動員,整個NBA生涯的場均籃板數為9.2個,只有05-06(10.2)和07-08(10.8)兩個賽季的場均籃板上雙。
綜合他的身高和球隊地位,這籃板能力算不上優秀的了。
如果你再是中國男籃球迷、關注我們各個級別的國際賽事,你會發現:
我們的球員,從小籃板球就不好。
比如,今年的世青賽,朱正張博源這一波,咱們的隊伍場均讓對手搶22.7個進攻籃板,場均自己搶不到10個進攻籃板。
這兩個數據,都是倒數第一。
咱U16/U17的籃板也不好,簡直是“一脈相承”。
所以,這其中的原因,咱們可以當一個話題聊。
![]()
如果以NBA比賽看,必須承認我們在身體能力上的差距,尤其是動態天賦。
在他們那個節奏下,對彈速、連續起跳能力和核心力量要求極高。
一個真實的故事,陳國豪的彈速、連續起跳能力,在我們國內球員里,已經是可以的了。
直到有一天,他去到了NBA季前賽,見到了快船的科林斯...那就是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我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
這一點我也有感觸,上賽季在深圳主場,看到了山西隊迪亞洛...
這存在天賦上的差異,咱沒必要贅述。
中國很多球員搶籃板,差在哪?
我覺得是從小接受到的籃球教育就有偏差。
只有身高足夠,才能搶籃板么?
2019年世界杯,咱是怎么被矮小的委內瑞拉搶爆的...
![]()
開頭為何要著重講“搶籃板”和“撿籃板”的區別?
你會發現,CBA的很多內線,比如楊瀚森在青島,他這個身高和體格,光靠“撿”,籃板就不會少。
他不需要玩命卡位、玩命起跳、不需要有出色的預判,純憑身高摘就行。
然后到了NBA,遇到了肌肉男...
有的球員呢,是卡了位置,但又不起跳,或者說跳不起來。
另外一點,搶籃板,是只有中鋒該干的事兒么?
如果是這樣的話,給中國隊一個巔峰羅德曼,那大蟲也得搖頭...
光指望中鋒搶籃板,后衛站著看,全部都不卡自己對位的防守人,就讓他們沖,全隊籃板肯定差勁。
所以不要只把原因歸結于彈速、力量上的差異。
團隊籃板的意識,是青訓時期就該形成的。
或許,我是說或許,我們從小接受的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關系。
搶籃板,要的不是“孔融讓梨”,而是“虎口奪食”。
那是“搶”的文化。
你看看,追夢格林是多么“野蠻”...
![]()
最后一個問題:帝哥覺得,中國球員里,誰的籃板習慣比較好?
我說一個人的名字,大伙都會認的:李曉旭。
當年被稱為國產魔獸的他,籃板嗅覺、沖搶前場籃板意識、積極性,都是很突出的。
他是身高很高么?他經歷了幾次大傷了吧...
但二哥的籃板球經驗技巧,夠國產的年輕球員學一陣子的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