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方的冷空氣掠過膠州灣,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正悄然鋪開一幅流動的秋日長卷。7.2 公里的濱海步道旁,蘆葦把自己染成焦糖色,楓葉在陽光下燃成赤焰,澄澈的海灣倒映著 “琴島之眼” 摩天輪的輪廓,成群的黑天鵝劃破水面,紅喙漾開的漣漪里,藏著青島最動人的深秋詩意。這片占地 1637.6 公頃的濕地,用 80.2% 的水域面積,在城市邊緣構筑了一個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秘境。
![]()
一、秋日限定:濕地里的色彩狂歡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唐島灣的色彩已開始蘇醒。南岸的灘涂邊,蘆葦蕩像是被秋陽浸泡過,稈葉間泛著琥珀色的光澤,風一吹便掀起金色的浪濤,細碎的絨毛隨風輕舞,落在肩頭仿佛帶著陽光的溫度。沿著木棧道往里走,突然闖入一片火紅的世界 —— 雞爪槭、五角楓把枝葉舒展到極致,葉片邊緣的霜紅與中間的橙黃漸變交融,透過枝葉的縫隙望去,湛藍的海面成了最溫柔的底色。
![]()
濕地的色彩從不是單調的鋪陳,而是自然精心調配的層次。岸邊的檉柳還殘留著夏日的綠意,卻已悄悄染上淺紫;灌木叢中,野枸杞的小紅果像散落的瑪瑙,與黃色的野菊相映成趣;水下更藏著驚喜,306 公頃的鰻草海草床在清澈的淺水中搖曳,陽光穿透水面,把草葉的翠綠灑在沙質海底,構成一幅立體的色彩畫卷。這片山東省最大面積的鰻草群落,是近年生態修復的碩果,如今已成為魚蝦的樂園,也是水鳥覓食的天堂。
![]()
午后的陽光斜照在北岸的港灣,“海上西湖” 的詩意被演繹到極致。遠處的城市建筑群錯落有致,玻璃幕墻反射著天光,與近處的濕地景觀形成奇妙對話。水面上,七八只黑天鵝正悠然游弋,它們時而低頭啄食水草,時而展開雙翼晾曬羽毛,紅喙與黑羽在碧波中形成強烈對比。岸邊的游客紛紛放慢腳步,有人舉起相機定格這瞬間,有人輕聲贊嘆,生怕驚擾了這份靜謐。一位攝影愛好者說,他追蹤這些黑天鵝半個月了,“現在的唐島灣生態越來越好,去年還拍到過斑背潛鴨群,數量是近五年最多的”。
![]()
暮色降臨時,濕地的色彩漸漸柔和下來。楓葉褪去熾烈,染上溫柔的橘紅;蘆葦在夕陽中泛著銀光,與天邊的晚霞連成一片。歸巢的水鳥掠過水面,留下串串漣漪,遠處 “琴島之眼” 亮起暖黃色的燈光,與岸邊的路燈交相輝映,把濕地的輪廓勾勒得愈發清晰。此刻的唐島灣,像一幅暈染開的水墨丹青,每一筆都透著深秋的靜謐與詩意。
![]()
二、生態奇跡:從污水橫流到候鳥天堂
誰能想到,如今這幅生態畫卷,曾是另一番模樣。十幾年前,唐島灣沿岸遍布養殖場,污水直排入海,淤泥堵塞航道,濕地生態系統瀕臨崩潰。“那時候岸邊全是臭味,別說水鳥了,連魚都少見。” 土生土長的西海岸人老王回憶起當年的景象,連連搖頭。
![]()
改變始于 2010 年的生態修復工程。工作人員先是清理了沿岸的養殖場,實施退漁還濕,隨后種植蘆葦、檉柳等鄉土植被,構建濕地緩沖帶。最關鍵的是鰻草的培育與種植 —— 這種被稱為 “海底草原” 的植物,對水質要求極高,一度在唐島灣難覓蹤跡。技術人員通過人工育苗、海底種植等方式,歷經數年培育,終于在 2024 年發現了大面積連片的鰻草海草床,如今 306 公頃的 “海底草原” 不僅凈化了水質,更成為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
![]()
生態的改善最直接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回歸。作為東北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節點,唐島灣如今每年能吸引 30 萬至 50 萬只水鳥駐足,高峰期甚至可達百萬只。鳥類監測數據顯示,公園內已記錄到 145 種鳥類,其中冬候鳥和旅鳥就有 109 種。更令人驚喜的是,這里曾發現山東省鳥類新紀錄 “楔尾鹱”,金雕、白肩雕等 8 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時常現身。
![]()
在保護保育區,我遇到了正在進行鳥類監測的科研人員小李。他指著望遠鏡里的身影介紹:“那是黑頸??,以前很難在這么近的距離看到。現在我們在濕地里設置了人工鳥巢和投食點,還劃定了核心保護區,禁止游客進入,水鳥的棲息環境越來越安全了。” 小李所在的監測站,每年都會向國家提交濕地生態監測報告,為全國港灣型濕地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
如今的唐島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 “生物基因庫”。除了豐富的鳥類,這里還分布著 541 種高等植物、307 種野生動物,其中 29 種是山東省重點保護動物,20 種動物被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從 “污水橫流” 到 “生態天堂”,唐島灣的蛻變,正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的生動實踐,2023 年它成功入選國家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實至名歸。
![]()
三、古今交響:藏在濕地里的千年故事
唐島灣的美,不僅在于自然的饋贈,更在于歷史的沉淀。這片海灣的名字,就藏著一段悠遠的傳說 —— 相傳唐太宗東征時曾在此駐軍,唐島因此得名。漫步濕地間,不經意間就會與歷史撞個滿懷。
![]()
在南岸的灘涂風情區,幾座古樸的海草房靜靜矗立。這些以石為墻、海草為頂的民居,是膠東半島獨有的生態建筑,厚厚的海草屋頂能隔熱防潮,冬暖夏涼。墻上的斑駁痕跡,訴說著舊時漁民的生活故事。不遠處,馬濠運河的遺跡依稀可見,這條中國唯一的海上運河,始建于元代,曾是南北航運的重要通道,如今雖不復當年繁忙,卻仍在默默滋養著兩岸的濕地。
![]()
南宋時期,這里曾上演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海戰。1161 年,南宋將領李寶率領水師在此以少勝多,大敗金軍水師,這場 “唐島之戰” 被載入《宋史》,成為中國古代海戰史上的經典戰例。如今在濕地的文化長廊里,還陳列著相關的史料記載和仿制兵器,漫步其間,仿佛能聽到千年前的戰鼓聲聲。
![]()
歷史與現代在這里形成奇妙的交融。北岸的合理利用區內,“琴島之眼” 摩天輪緩緩轉動,這座高 148 米的地標性建筑,與遠處的靈山島隔海相望,成為濕地與城市連接的紐帶。不遠處的青島貝殼博物館里,數萬件貝殼標本講述著海洋的奧秘,與濕地里的活態生態形成互補。傍晚時分,摩天輪的燈光與濕地的星光交相輝映,讓人分不清是在自然中還是在都市里。
![]()
中國院子的青磚黛瓦是濕地里的另一處人文景致。這片仿古建筑群依山傍水,亭臺樓閣間種滿了松柏與翠竹,與周邊的濕地景觀融為一體。夕陽西下時,樹影婆娑,余暉透過檐角灑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時光在此放慢了腳步。有游客坐在回廊里彈奏古箏,悠揚的琴聲與蘆葦的沙沙聲交織,構成一幅動靜相宜的人文畫卷。
![]()
四、全民樂園:藏在城市里的松弛感
作為免費開放的濕地公園,唐島灣早已成為市民和游客的休閑天堂。清晨五點多,就有晨練的市民沿著濱海步道跑步,新鮮的空氣里夾雜著海水的咸濕與蘆葦的清香。一位常年在此鍛煉的大爺說:“這里的負氧離子含量高,跑上一圈渾身舒暢,春天能看候鳥,秋天能賞紅葉,一年四季都有看頭。”
![]()
上午的濕地漸漸熱鬧起來。親子家庭在草坪上搭起帳篷,孩子們追著蝴蝶奔跑,家長們則躺在野餐墊上曬太陽。不遠處的觀鳥臺里,幾位攝影愛好者正用長焦鏡頭拍攝水鳥,他們輕聲交流著拍攝技巧,生怕驚擾了棲息的鳥類。濕地的宣教長廊里,志愿者正在為孩子們講解濕地生態知識,通過實物標本和圖片展示,讓孩子們了解濕地的重要性。
![]()
騎行是體驗唐島灣美景的絕佳方式。租一輛自行車沿著 7.2 公里的濱海步道前行,時而穿梭在蘆葦蕩中,時而靠近海邊聽浪,累了就停在觀景臺休息,看黑天鵝在水面嬉戲,看漁船在遠處歸航。沿途的指示牌清晰地標示著各個景點的位置,馬濠運河、海草房、貝殼博物館等景點串聯成線,讓騎行之旅充滿驚喜。
![]()
午后的陽光漸漸柔和,不少游客選擇在岸邊的咖啡館小坐。透過落地窗望去,濕地的美景盡收眼底,蘆葦在風中搖曳,水鳥不時掠過水面,一杯咖啡的時光,足以讓人卸下所有疲憊。有情侶在草坪上拍照,以火紅的楓葉和湛藍的海灣為背景,定格下浪漫的瞬間;也有獨自旅行的游客坐在礁石上發呆,任憑海風拂過臉頰,享受片刻的寧靜。
![]()
傍晚時分,濕地里的人流漸漸增多。下班的市民帶著家人來散步,學生們三五成群地騎行,夕陽把每個人的身影拉得很長。岸邊的燒烤區飄來陣陣香味,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暢談,笑聲與海浪聲交織在一起。直到夜幕降臨,“琴島之眼” 亮起璀璨的燈光,濕地才漸漸恢復寧靜,只留下海浪拍岸的聲音和蘆葦的沙沙聲。
![]()
五、守護濕地:讓詩意永續傳承
唐島灣的美麗,離不開每一位守護者的努力。公園的管理團隊每天都會進行巡邏,清理垃圾、監測水質、救助受傷的水鳥。在恢復重建區,工作人員正在種植新的蘆葦苗,這里是候鳥遷徙的重要棲息地,也是生態最敏感的區域,通過退漁還濕和棲息地重建工程,已成為水鳥的樂園。
![]()
志愿者隊伍是濕地保護的重要力量。他們定期組織濕地清潔活動,向游客宣傳環保知識,勸阻不文明行為。一位志愿者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還有游客隨意投喂水鳥、亂扔垃圾,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了,看到水鳥都會保持距離,垃圾也會主動帶走。” 觀鳥臺里的提示牌清晰地寫著 “保持安靜、不隨意投喂”,這些細節彰顯著游客對生態的尊重。
![]()
科研監測為濕地保護提供了科學支撐。公園內設有多個監測站點,實時監測水質、空氣質量和生物多樣性。通過長期的數據積累,科研人員能夠及時掌握濕地的生態變化,為保護措施的調整提供依據。2024 年發現的大面積鰻草海草床,就是科研監測的重要成果,這一發現不僅證明了生態修復的成效,也為后續的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
作為游客,守護濕地的美麗其實很簡單。不隨意投喂水鳥,不踐踏植被,不亂扔垃圾,使用長焦鏡頭遠距離觀鳥,這些小小的舉動,就能為濕地生態保護貢獻力量。正如濕地宣教長廊里的標語所說:“濕地是地球的腎,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
從曾經的淤泥沉積到如今的生態天堂,從單一的海灣到多元的全民樂園,唐島灣的蛻變之路,是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共贏的典范。這里的每一片楓葉、每一只水鳥、每一段故事,都在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11 月的唐島灣,正以最美的姿態等待著你的到來,來這里邂逅一場秋日的盛宴,感受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魅力,更要記住,這份美麗需要我們共同守護,讓詩意在唐島灣永續傳承。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