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測試車跑不停?22萬公里車主數據給了答案
最近刷到兩個關于小米汽車的信息,一個是雷軍回應為啥上市了還能看到大量測試車,另一個是SU7車主跑了22萬公里后的電池數據,放一起看還挺有感觸,今天跟大家聊點實在的。
![]()
先說說那個讓我驚訝的車主案例。一位SU7 Pro車主提車一年多,日均開540公里,累計里程已經突破22萬公里,幾乎每天都完成一次完整充放電。最關鍵的是,他曬出的電池衰減才5%,滿電續航還能超560公里,而且零故障,前胎都沒換過。要知道這不是測試車也不是網約車,就是私人高頻使用,現在他還立了flag要開到60萬公里,目前已經完成三分之一了。
以前總聽車企說測試多嚴格,直到看到這個真實用車數據,才覺得有了落地的支撐。雷軍最近就解釋了,小米的測試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不是上市就結束。這點跟行業里不少只做量產前測試的做法不太一樣,他把測試分成了“量產前驗證”和“量產后泛化”,通俗講就是上市前考夠試,上市后接著練。
![]()
量產前的測試確實夠狠。SU7上市前在300多個城市跑了540多萬公里,而SUV車型YU7因為預判會有更多長途需求,直接跑了719萬公里,歷時561天覆蓋337個城市。極端環境更是沒落下,-30℃的極寒、50℃的極熱,還有海拔4800米的昆侖山都測過。印象深的是YU7的“環測三大國道”,把全國爛路走了個遍,在海拔5380米的高原路段,380公里續航出發,抵達后還剩170公里,連懸架、座椅按摩這些細節都反復測了可靠性。
![]()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不都是車企基操嗎?但量產后還堅持大規模測試,這點確實少見。雷軍說量產后的測試是找“超綱題”,比如高原紫外線強,就驗證雙層PVB玻璃的防曬效果;低氣壓影響空簧調節,就優化成雙腔閉式空簧;信號差就搞雙5G智能切換。這些細節不是實驗室能完全模擬的,必須到真實場景里打磨。
![]()
其實對我們車主來說,車企說再多測試數據都不如真實用車體驗有說服力。22萬公里電池衰減5%的案例,剛好印證了這種全周期測試的價值——不是為了堆數據,而是把問題提前解決在用戶遇到之前。當然,小米作為造車新勢力,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這種“上市不代表完成時”的態度,確實值得肯定。
![]()
最后想說,判斷一輛車好不好,短期看配置,長期看耐用性。車企愿意在測試上花功夫,愿意在上市后繼續投入優化,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消費者。期待那位車主60萬公里的后續數據,也希望更多車企能把這種對質量的敬畏落到實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