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秋的清華園,幾棵柿子樹結滿熟得透紅的果子,風一吹就滾落在地上,沒人去摘。這片安靜的院子里,楊振寧遺孀翁帆的日子過得格外樸素——她總穿著一雙35元的帆布鞋,三餐在食堂解決,晚上房間的燈要亮到十一點多,完全沒有外界想象中“安逸度日”的模樣。
最讓人難忘的,是她對34箱“寶貝”的執著。這些箱子里裝著楊振寧幾十年的學術手稿、私人信件,還有沒發表過的論文。她親手把箱子一個個打開,逐頁分類、仔細編號,連每封信是誰寄來的,都要查清楚來歷。有人撞見她在桌前忙碌,彎腰對著紙張就是幾小時,腳邊堆的資料快沒過膝蓋,眼里只有那些泛黃的字跡,旁若無人。
![]()
她還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周騎舊自行車去清華檔案館三次,車筐里總塞著厚厚的筆記本。學生們說,她穿得和普通職工沒差別,話很少,只低頭做事。有次有人看到她核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通信記錄,看著看著眼眶就紅了——那些紙頁上的字,哪里是簡單的記錄,分明是一代科學家的心血,是一整個時代的重量。
十二年前,20出頭的翁帆嫁給大自己54歲的楊振寧,質疑聲鋪天蓋地:“圖什么”“腦子不清醒”的議論從沒斷過。可現在楊振寧走了,她沒再婚,也沒離開這院子。
![]()
手上戴的還是楊振寧生前的舊表,路過丈夫親手種的柿子樹時,會靜靜站一會兒,看果子掉在地上開裂、曬干,再默默回屋繼續整理資料。
![]()
外界還在猜她的心思,可對翁帆來說,那些別人眼里的“廢紙”,早比什么都珍貴。這份在爭議里不聲不響的堅守,比所有閑言碎語都更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