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截至11月4日紐約市長選舉倒計時十天,這場決定美國最具影響力都市未來走向的權力爭奪戰,早已超越地方事務范疇,演變為牽動全國神經的政治風向標。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罕見地深度介入選戰,正式加入佐蘭·馬姆達尼競選陣營擔任幕后戰略顧問。這位民調遙遙領先的政壇新銳一旦勝出,將成為紐約建市以來第一位穆斯林背景的市長,書寫這座城市三百年歷史的新篇章。
一場地方行政職位的角逐為何能引來前任國家領導人親自布局?馬姆達尼高達45%的民意支持是否具備轉化為實際票倉的穩定性?這場融合了身份政治、社會公平與城市治理變革的選舉,又將如何重塑紐約乃至全美大都市的施政邏輯?
![]()
馬姆達尼當前的領先地位并非偶然現象,權威數據清晰揭示其勢頭之強勁。《新聞周刊》最新發布的追蹤民調顯示,他的支持率已穩定在45%,大幅領先于第二名——前州長安德魯·科莫的28%,而共和黨提名人柯蒂斯·斯利瓦僅獲得15%選民支持,處于明顯劣勢。
這一優勢并非短期波動所致,自9月初起,連續十項主流機構民調均表明,馬姆達尼的支持水平始終維持在40%以上。即便對手不斷調整宣傳策略、加大廣告投放,仍未能有效撼動其基本盤,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心理防線”。
奧巴馬的公開背書為這場競選注入了關鍵動能。作為民主黨內的標志性人物,他所提供的不僅是象征性聲援,更是實打實的戰略資源。憑借其主導兩次全國大選的成功經驗,奧巴馬正協助馬姆達尼優化信息傳遞方式,使其進步主義政策主張更易被中間階層接受,同時強化黨內左翼力量的協同作戰能力。
![]()
事實上,馬姆達尼早已贏得左翼運動核心圈層的廣泛認可。除奧巴馬外,聯邦眾議員亞歷山德里婭·奧卡西奧-科爾特斯與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等進步派領袖均已公開站臺,這不僅鞏固了他在激進自由派中的號召力,也提升了整個左翼聯盟的凝聚力。
這些高層支持的背后,是其競選綱領對現實困境的精準回應。面對日益嚴峻的住房危機,他明確提出實施全市范圍租金凍結機制;針對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問題,提出建立政府運營平價超市體系,以公共供給緩解市場壓力。
此類聚焦日常生活的具體方案,直擊紐約居民最關切的三大痛點:生活成本、治安狀況與居住權益。多項獨立調查顯示,在“誰能更好解決民生議題”這一關鍵維度上,福克斯新聞與昆尼皮亞克大學的研究均指出,更多受訪者傾向于認為馬姆達尼是最具應對能力的候選人。
![]()
三位主要競爭者的支持基礎呈現出顯著差異,映射出紐約這座多元都市內部復雜的意識形態光譜與人口結構斷層。
馬姆達尼的主要支持群體集中于年輕世代、進步思想者及移民社群。根據福克斯新聞統計,他在“極端自由派”選民中獲得高達78%的支持率,在30歲以下人群中占比達67%,民主黨注冊選民中有63%傾向支持他,而在45歲以下女性中,支持比例亦達到62%。
愛國者民意研究進一步發現,他在外國出生的紐約居民中支持率為62%,相比之下,本土出生者的支持率僅為31%。從地域分布看,布魯克林成為其穩固陣地;宗教層面,穆斯林、印度教徒以及無宗教信仰者對其高度認同,但在天主教徒和猶太裔群體中尚未取得突破。
![]()
性別與族裔維度同樣呈現分化態勢:馬姆達尼贏得49%女性選民的支持,男性選民支持率為36%。在非白人選民中,51%的非裔美國人和52%的西班牙語裔明確表示支持其 candidacy。
科莫的支持者則偏向年長群體與立場溫和人士。福克斯數據顯示,他在溫和派選民中支持率達44%,65歲以上老年人中同樣為44%,42歲以上女性支持率為45%,并吸引了35%的獨立選民。
愛國者民調還顯示,科莫在猶太選民中的支持率為42%,略高于馬姆達尼的38%。斯利瓦的基本盤則高度集中于共和黨陣營及其鐵桿支持者,福克斯調查證實,他獲得了60%共和黨籍選民和58%特朗普追隨者的投票意向。
![]()
在未獲得大學學位的白人選民中,三人形成均勢格局,各自約獲三成支持,構成三方角力局面。地理分布上,斯利瓦與科莫在史泰登島表現最佳,與馬姆達尼在布魯克林的絕對主導形成鮮明對照。
現任市長埃里克·亞當斯的突然退選,成為本次選舉的關鍵轉折點。亞當斯退出后,其原有支持者多數轉向科莫,助其支持率從原先的23%躍升至33%,一定程度上壓縮了馬姆達尼的領先空間,但后者仍保持兩位數的優勢。
昆尼皮亞克民意調查助理主任瑪麗·斯諾分析指出,盡管安德魯·科莫吸納了亞當斯的大量原有選民,對馬姆達尼構成一定沖擊,但后者的核心優勢依舊堅挺,未出現結構性松動。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亞當斯宣布退出的時間較晚,其姓名仍將出現在正式選票之上,可能導致部分忠實選民繼續投給他,從而帶來額外的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最終計票結果。
候選人的公眾形象認知度與支持者的投票積極性,進一步凸顯了此次選舉的復雜態勢。目前三位主要參選人均面臨整體好感偏低的局面,但馬姆達尼的支持群體展現出更強的參與意愿。
在投票熱情方面,馬姆達尼陣營表現尤為突出:75%的支持者表示“非常渴望”或“比較渴望”前往投票站,相較之下,斯利瓦與科莫的支持者中持相同態度的比例分別為59%和43%。
![]()
更為重要的是,接近九成(89%)的馬姆達尼支持者明確表示,他們的選擇是基于對其理念的積極認同,而非出于對其他候選人的排斥。這種“正向驅動型”支持結構更具韌性,不易因外部事件或負面攻擊發生動搖。
雖然外交事務通常不在地方選舉的核心議程之內,但在巴以沖突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候選人相關立場仍對部分選民決策產生微妙影響。
昆尼皮亞克調查顯示,41%的選民認為馬姆達尼在此議題上的觀點“最貼近自己的看法”,科莫和斯利瓦分別僅有26%和13%的認同率。
![]()
然而,馬姆達尼早前表態支持國際刑事法院對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簽發逮捕令的做法,引發了明顯爭議:43%的受訪選民對此表示反對,38%表示支持,另有19%態度模糊。這一立場可能削弱他在部分猶太社區及中間派選民中的吸引力,構成潛在風險點。
值得留意的是,盡管此前多數紐約市民對城市發展方向持悲觀態度,但哥譚民意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表明,隨著選舉進程推進,公眾情緒有所回暖。相信“新一屆領導層能夠推動改善”的市民比例比前期上升了五個百分點,反映出人們對變革的期待正在升溫。
![]()
這場選舉的意義遠不止于決定未來四年的市政掌舵人,它或將深刻影響美國主要城市的治理范式。若馬姆達尼成功當選,意味著紐約將在代際更替與意識形態轉型上邁出關鍵一步,其倡導的進步主義治理模式可能成為其他民主黨執政城市的政策藍本。
按照既定日程,紐約市市長選舉將于11月4日正式舉行。現任市長埃里克·亞當斯將繼續履職至2025年12月31日任期結束。
隨著投票日臨近,各陣營正全力沖刺,爭取尚未明確立場的浮動選民。馬姆達尼能否將民調領先轉化為選舉勝利?奧巴馬的戰略指導能否有效化解爭議立場帶來的阻力?亞當斯殘留在選票上的名字是否會干擾真實意志表達?所有懸念都將在選舉當日揭曉。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承載著歷史性突破愿景、深層民生訴求與激烈政治博弈的城市大選,已然勾勒出美國都市政治發展的新圖景。紐約的下一任市長,注定要在住房可負擔性、公共安全維護與經濟復蘇壓力等多重挑戰中前行,其每一項政策抉擇都將深遠塑造這座全球城市的命運軌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