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在英國倫敦的查塔姆研究所,當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說出“中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而印度依然充滿青春活力”這句話時,仿佛一塊石子投入靜水,激蕩出深遠的思想波瀾。
3
他隨即表達了對印度前景的高度期待,指出這個南亞巨擘終將迎頭趕上,甚至有可能在綜合國力上超越中國。他話語的核心支點,正是當前國際社會廣泛討論的人口年齡結構差異問題。
4
![]()
5
不久之后,在華盛頓特區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現任新加坡總統尚達曼發表了另一場引人注目的演講。
6
他公開呼吁中國應摒棄封閉式發展的思維模式,主動融入全球體系,唯有如此,才能為世界和平注入穩定力量。一邊是向印度投去信任票,一邊是對中國提出戰略建議,兩場時間相近、地點不同的發言,宛如精心設計的雙聲部合奏。
7
![]()
8
這到底是出于鄰邦之間的真誠建言,還是在中美印三邊格局中一次巧妙的地緣站位?或許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經過縝密考量、目標清晰的戰略性發聲。
9
印度手里的王牌
10
印度確實握有一張極具潛力的戰略牌——年輕化的人口結構。當一個國家的人口年齡中位數僅為28歲,這意味著它擁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預示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即將釋放能量,也象征著創新動能的持續涌動。
11
![]()
12
這一圖景令人神往,使不少觀察家對印度的未來抱以樂觀預期。但歷史經驗反復提醒我們:人口數量龐大,并不自動轉化為“人口紅利”,更不能直接等同于經濟騰飛。
13
將人力資源真正轉化為國家發展動力,是一項涉及教育、產業、制度和治理能力的系統工程。二戰后的日本便是一個成功范例,通過全面普及基礎教育、推動制造業升級以及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網絡,成功將戰后嬰兒潮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14
![]()
15
反觀巴西,盡管同樣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卻因教育投入不足與產業結構單一,導致大量青年失業,人口反而成為社會負擔,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脫身。
16
今天的印度,正處于類似的歷史節點上,其所面臨的首要挑戰,源自一種內在矛盾的心理狀態:一方面渴望深度參與全球化進程,分享國際貿易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又對開放市場心存顧慮,唯恐本國尚不成熟的工業體系受到外來競爭沖擊。
17
![]()
18
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反映在政策層面,便是頻繁變動的監管環境。例如在2023至2024年間,印度針對外資進入新能源領域的門檻規定以及數字服務稅的具體實施細則多次調整,令跨國企業感到困惑與不安。
19
政策的不確定性,是對投資者信心最嚴重的侵蝕。
20
![]()
21
更為嚴峻的是,印度的基礎建設仍處于明顯落后狀態。其主要港口的貨物處理效率僅為中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高速公路網密度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而在信息時代至關重要的互聯網接入方面,全國僅有約三成人口能夠穩定使用高速網絡。
22
這種結構性短板在2019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的關鍵時刻暴露無遺。當時協議已接近最終簽署,印度卻在最后關頭宣布退出。
23
![]()
24
表面上看,理由是擔憂來自中國的低價商品會嚴重沖擊本土紡織業與電子裝配產業,但深層原因則在于其農業部門的高度保護主義以及服務業市場的封閉性。
25
一旦全面開放市場,不僅可能引發農民群體的強烈反彈——這部分人群掌握著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也會壓縮國內服務企業的生存空間。權衡再三,新德里最終選擇了退縮。
26
![]()
27
中國的調整
28
將目光轉向中國,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畫面。目前中國人均年齡中位數已達39歲,老齡化不再是遙遠的風險預警,而是正在深刻影響經濟社會運行的現實課題。
29
與此同時,國際輿論場上關于中國經濟放緩的論調此起彼伏。面對內外壓力,中國并未被動應對,而是選擇了一條更具挑戰性的轉型路徑——全面重構發展模式。
30
![]()
31
這場變革的核心,在于從追求規模擴張的傳統路徑,轉向注重質量提升的新發展階段。在產業布局上,集中資源突破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力求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據更高位置。
32
在社會政策層面,加速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同時出臺鼓勵生育的一攬子措施,積極應對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長期壓力。
33
![]()
34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外交策略展現出更強的戰略自主性。對于現有國際秩序,既不采取對抗姿態,也不盲目順從,而是保持清醒判斷,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主動塑造新型國際合作框架。
35
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定位演進:從過去規則的被動接受者,逐步轉變為規則的積極參與者乃至引領者。
36
![]()
37
這一轉變也體現在國家戰略重心的遷移之中。曾幾何時,中國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最大受益方之一,也曾為了維護國際規則的權威性,接受過一些不利于自身的裁決結果。
38
但在當前復雜環境下,“內循環”戰略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優先級,科技自主創新、糧食安全、能源保障等領域的“自主可控”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39
![]()
40
新加坡背后的動機
41
當中國與印度分別在各自的發展軌道上加速前行之際,重新審視新加坡的上述言論,其背后的戰略意圖逐漸浮現。
42
這個總面積僅734平方公里、自然資源極度稀缺的城市國家,有著獨特的生存哲學。對新加坡而言,國家穩定的根基在于維系地區大國之間的力量均衡。
43
![]()
44
它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是某一強國在東南亞地區形成壓倒性主導地位。因此,新加坡的外交藝術始終圍繞“精準制衡”展開,絕非簡單地抬高一方、貶低另一方,也從不輕易做出非此即彼的陣營選擇。
45
這種外交風格的背后,蘊藏著多重深層焦慮。首先是“存在感”的焦慮:作為一個體量微小的國家,必須不斷發聲、持續輸出觀點,才能避免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被邊緣化。對新加坡來說,表達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存在的證明。
46
![]()
47
其次是經濟層面的憂慮。新加坡的繁榮高度依賴全球化體系與馬六甲海峽的航運暢通。中國近年來強調“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戰略,在新加坡看來,可能預示著對外貿易依存度下降,進而導致全球商品流動總量縮減。
48
這對以轉口貿易和國際金融服務為支柱的新加坡經濟而言,無疑構成潛在威脅。
49
![]()
50
最根本的,則是地緣政治上的深層恐懼。新加坡最為警惕的,是亞洲出現由單一強權主導的單極格局。因為一旦這種局面成形,其作為“平衡者”的戰略價值將徹底喪失,國家獨立性也將面臨嚴峻考驗。因此,它必須竭力阻止任何一家獨大的趨勢。
51
![]()
52
結語
53
對于新加坡這類小型國家而言,無論中印兩國如何演變,運用“平衡術”或許能在短期內維持安全與話語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策略并非萬全之策。
54
大量歷史事實表明,唯有順應全球化潮流,堅持開放合作,深化互聯互通,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與可持續繁榮。希望新加坡能早日認清這一大勢,作出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抉擇。
55
![]()
56
信息來源:
57
李顯龍接受采訪
58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