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月,安徽合肥的控制大廳里,當屏幕數字定格在1000秒時,科研人員沸騰了。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高溫下高質量燃燒,這溫度是太陽核心的10倍,與此同時,甘肅沙漠下的釷基熔鹽堆也完成了全球首次釷鈾燃料轉換。
為何中國要同時推進兩條技術路線?這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MUYI
一箱油多花80元,中國科技亮出“王炸”
2025年國內油價已經歷8次調整,92號汽油一度突破9元每升。
有位北京車主算了筆賬,加滿一箱油比三年前多花80元,每月通勤成本漲了近三成。
這不是個例,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近五年國內汽油價格累計漲幅超40%。
背后是全球石油供應的持續緊張,普通人的能源焦慮正在加劇。
![]()
電動車車主的焦慮更具體,北方冬季續航腰斬,高速服務區充電要排隊1小時。
某新能源車企客服透露,續航投訴占比達35%,核心原因是充電設施不足與電價波動。
而這所有焦慮的根源,都是電力依賴化石能源的瓶頸。
![]()
但中國正在用兩張王牌徹底改變這一切。
一張是能“馴服”1億度能量猛獸的“人造太陽”。
另一張是更安全、更現實的釷基熔鹽堆。
![]()
2025年1月,合肥的EAST裝置首次實現1億度高溫下1000秒的“高質量燃燒”。
![]()
這個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巨罐,擁有近2000項專利,標志著中國從基礎研究邁入工程實踐階段。
幾乎同時,上海應物所牽頭的2兆瓦釷基熔鹽堆,完成全球首次加釷實驗,實現釷鈾燃料轉換,拿到國際首份運行數據,關鍵設備100%國產化,整體吊裝落位創下國際紀錄。
![]()
馴服能量猛獸,中國能源戰略藏著什么智慧?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中國為何要同時推進兩條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技術路線?
這背后其實是一套長短結合、遠近兼顧的精妙戰略。
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是人類的終極能源夢想。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聚變釋放的能量相當于300升汽油,地球海洋中的氘足夠人類使用數十億年,資源近乎無限。
但核聚變的商業化還需要時間,它瞄準的是2050年甚至更遠的未來。
![]()
而釷基熔鹽堆則是中國為解決當前問題準備的“現實答案”。
中國釷儲量世界前列,1噸釷發電量頂200噸鈾,現有儲量就能供能2萬年。
更關鍵的是,傳統核電怕高壓爆炸,釷基堆偏偏全程常壓運行,液態燃料能不停堆補充。
就算出問題,熔鹽會自動流入安全罐。
![]()
對比福島核事故的高壓風險,這種安全特性堪稱“核能革命”,中國用釷基堆,一舉解決了對鈾資源高度依賴的卡脖子問題。
這套組合拳的智慧在于,核聚變負責星辰大海,釷基堆負責柴米油鹽。
既有對未來的終極布局,又有對當下的現實關懷,構成了一個完整、無死角的能源替代方案。
![]()
當海水變成加油站,世界會怎樣?
當這兩大技術逐步成熟并商業化,我們的生活將被徹底改寫,首先迎來巨變的就是出行成本和方式。
根據開源證券預測,核聚變商用后電能成本可能降低80%以上。
電動車充滿一次電的費用可能只需十幾元,一公里成本不到1分錢,續航焦慮會被“隨時充、便宜充”徹底取代。
![]()
家里的空調可以全天候開啟,電烤箱、洗碗機等高功率電器再也不是“電費刺客”。
每月電費賬單將不再讓人肉痛,中國技術正在把“能源自由”從夢想拽進現實。
更重要的是,這種改變不止發生在個人家庭,更將重塑整個社會結構和國際格局。
當能源不再稀缺且價格低廉,許多因能源引發的社會矛盾將迎刃而解。
![]()
也門海岸那艘銹跡斑斑的FSOSafer油輪,像顆漂浮的“定時炸彈”,裝著100萬桶原油因戰亂擱置八年,這正是石油主導世界的殘酷寫照。
委內瑞拉的遭遇更直白。
擁有全球最大石油儲量,卻因美國制裁陷入能源危機。
汽油短缺導致多地抗議,當中國掌握終極能源技術,這種資源霸權邏輯將被徹底改寫。
![]()
誰掌握終極能源,誰就定義未來規則
中國的雙軌能源戰略,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
更是戰略上的遠見,從90年代用羽絨服、牛仔褲等生活物資,從蘇聯換回老舊的T-7實驗裝置,到如今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中國科學家不僅學會了“仿制”,更學會了“創新”。
![]()
從EAST的“雙約束”技術,到釷基堆的常壓安全設計,再到中科院金屬所造出能承受19噸每指甲蓋強度的噸級哈氏合金基帶。
這條從追趕到引領的道路,中國走了整整三十年。
![]()
如今,中國正憑借這種系統能力,在全球能源競賽中搶占制高點。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前總干事曾評價,中國在核聚變領域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其雙軌并行戰略獨樹一幟。
這種評價背后,是對中國綜合科技實力的認可。
![]()
中國計劃在2030年“點亮第一盞燈”,2035年建成百兆瓦級釷基堆示范工程,2050年實現核聚變電站商業化。
對比歐美多國還在實驗室摸索,中國已經把藍圖變成了“作戰圖”。
當一升海水能抵300升汽油,當釷資源能供能萬年,石油主導的時代注定要落幕。
2030年的那盞燈,點亮的不僅是電力,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希望。
![]()
![]()
結語
從“用羽絨服換技術”到“雙線并進領跑世界”,中國的能源突破是幾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次戰略遠見與系統執行力的完美展示,預示著全球格局的深刻變遷。
當海水變成加油站,你想象中的十年后生活會是怎樣的?評論區聊聊你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