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QS大學排名
編輯整理:雙一流高教
11月4日,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 Quacquarelli Symonds正式發布2026年QS亞洲大學排名,本次排名規模創歷史新高,覆蓋25個高等教育體系的1529所院校,其中558所為首次上榜。
香港大學蟬聯亞洲第一,北京大學(第2名)、復旦大學(第5名)和清華大學(第9名)攜手躋身前十,與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并列第3)以及香港的香港科技大學(第6)、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并列第7)和香港理工大學(第10)共同構成了亞洲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隊”。
值得關注的是,亞洲前十名高校全部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新加坡三大教育重鎮。
![]()
中國內地高校共有26所大學入圍TOP100,其中,上海交通大學(第13)、浙江大學(第14)、南京大學(第19)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21)均位列前20名左右。與此同時,武漢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實力強勁的高校也均位列前75名。值得一提的是,新興的南方科技大學(第98名)和專注于前沿科研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第90名)的上榜,體現了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活力與多元化發展路徑。
韓國的高等教育實力雄厚,延世大學(第11)、高麗大學(第12)、首爾國立大學(第17)和浦項科技大學(第18)等名校均位列前20,構成了強大的“韓國軍團”。
日本的大學雖然整體衰落,但如東京大學(第26)、京都大學(第28)、東北大學(第29)和東京工業大學(第33)等,依然憑借其深厚的科研底蘊穩居前列。
馬來西亞成為一大亮點,共有9所大學進入百強,其中馬來亞大學(第15)高居第15位,顯示了其作為東南亞高等教育重鎮的迅速崛起。
此外,中國臺灣、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的頂尖學府也在榜單中占據了重要席位,尤其是印度的多所印度理工學院集體上榜,展現了其在工程技術領域的強大實力。
![]()
在整個排名中,中國內地高校上榜總數達394所,較去年新增260所,成為亞洲上榜高校數量最多的教育體系,新增數量幾乎是印度(新增137所)的兩倍。在城市分布方面,北京以40所上榜院校位居亞洲城市榜首,上海以22所上榜院校位列第五,西安和南京分別擁有18所和17所上榜院校。
QS高級副總裁Ben Sowter指出,今年排名顯示中國內地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發展迅猛,前50強院校數量位居亞洲首位,科研成果獲得國際認可,高校深受雇主青睞。同時他也指出,中國內地高校在國際視野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需要增強對全球學生和研究人員的吸引力。
具體數據顯示,中國內地高校在學術聲譽(19所)、雇主聲譽(14所)、國際研究網絡(31所)和篇均論文引用(48所)等關鍵指標的百強院校數量均居亞洲首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躍升26位至并列第100名,創下該校歷史最佳排名;上海財經大學排名上升103位,進步幅度最為顯著。在國際化方面,中國內地高校在國際研究網絡指標上平均得分最高(50.9分),但在入境交換生指標上得分最低(7.6分)。
《QS全球學生流動報告:中國內地篇》預測,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的國際聯系,中國內地將在2026年恢復至疫情前的國際學生數量峰值,未來五年國際生入學人數將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規模將達到約55萬人。
在亞洲其他地區的表現方面,日本和韓國在師生比指標上表現優異;印度在師均發表論文數(46所)和擁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員工數(45所)的百強院校數量上領先;馬來西亞則在國際教師比例指標中有23所高校進入百強。最終排名結果請以QS官網公布為準。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