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求生賣戰機
俄羅斯那會兒的日子,蘇聯剛散架沒幾年,國家經濟就跟斷了線的風箏似的往下掉。石油價格低得可憐,西方又封鎖得死死的,軍工廠里機器閑著,工人領不上工資,日子真叫一個難。
軍售就成了他們喘口氣的法子。印度和中國成了大買家,中國空軍裝備老舊,急著換新血,1992年就先買了蘇-27SK,26架起步,那時候總價才幾億美元,俄羅斯嘗到甜頭,趕緊接著推銷升級版。
![]()
到1999年,談判終于敲定蘇-30MKK這批貨。合同一簽,38架飛機,總價差不多20億美元,每架算下來四千多萬,俄羅斯那邊松了口氣。這款蘇-30是蘇-27的加強版,雙座多用途,能空戰也能打地海,雷達探測遠,發動機帶矢量推力,掛載點多達12個,武器從空空導彈到反艦導彈啥都行。
中國空軍看中它填補了對地攻擊的短板,海軍也跟著沾光。交付從2000年12月開始,第一批10架直接從伊爾庫茨克廠飛過來,第二批2001年上半年再來14架,年底補上剩下14架,全到位沒拖泥帶水。
![]()
海軍版蘇-30MK2也沒落下,2002年談,2003年4月合同落地,28架,15億美元左右,專為海戰調校,加了反艦導彈掛架和搜索雷達。2004年上半年先交8架到海南基地,年底全數到手。
加起來,中國空軍海軍總共進賬近100架蘇-30系列,俄羅斯兜里揣了45億美元。這錢來得及時,夠他們重啟生產線,付供應商欠款,軍工企業總算穩住陣腳。想想看,那幾年俄羅斯出口武器總額從15億躥到50億,中國貢獻了近一半,簡直是雪中送炭。
![]()
可話說回來,這筆買賣對中國來說,不光是買飛機那么簡單。蘇-30帶的技術細節,讓沈陽飛機廠的工程師們上手快多了。氣動布局、航電系統、AL-31F發動機,這些玩意兒拆開研究,國產渦扇-10就往前邁了一大步。
殲-11從1998年首飛開始,就在蘇-27基礎上迭代,2008年殲-11B出來,換上國產雷達和導彈,探測距離拉到120公里。
![]()
俄羅斯那邊生產線轉起來,工人有活干,經濟指標好看不少。合同里雖有技術轉讓限制,但中國消化吸收的本事,他們估計低了。這批蘇-30不只提升了即時戰力,還鋪了自主研發的路子。俄羅斯賺了快錢,中國得了長遠賬,兩邊算盤打得都不虧。
技術外泄悔當初
等中國空軍把蘇-30飛得風生水起,俄羅斯專家們開始坐不住了。齊奧爾科夫斯基宇航科學院的院士安德烈·約寧直言不諱,說出口蘇-27和蘇-30生產線,起碼少賣了500架飛機,蘇-30轉讓更是大錯特錯。
![]()
他在采訪里算這筆賬,技術外流讓中國快速上手,俄羅斯丟了亞洲大客戶的市場份額。另一個專家,鑄鐵戰略與技術中心的康斯坦丁·馬基延科,在報告里警告,賣蘇-30等于給自己挖坑,短期錢到手,長遠看對手變強了。
約寧的觀點不是空穴來風。蘇-30的航電和發動機數據,被中國團隊拆解分析,殲-11系列就這么順勢出來了。殲-11B用上國產KLJ-3雷達,火控系統優化,掛載PL-12導彈,性能直追原版。
![]()
俄羅斯媒體跟進報道,航空雜志上把蘇-30和殲-11并排比,相似度高得讓人臉紅。馬基延科的分析更狠,指出亞洲市場從俄羅斯獨大,變成競爭格局,印度訂單雖多,但中國自產一擠,份額就縮水了。專家們在研討會上搖頭嘆氣,訂單簿空白頁越來越多,生產線閑置,工人獎金少了。
這后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2005年左右,約寧就公開反思,技術細節泄露太快,中國逆向工程能力超預期。蘇-30的矢量推力控制律、相控陣雷達參數,全進了對手的數據庫。馬基延科的報告厚厚一摞,標注風險點,分發給決策層,強調出口等于拱手讓出主導權。
![]()
2010年,俄羅斯情報顯示中國風洞測試類似布局,工廠擴張,機身堆積,專家圈子流傳內部備忘,呼吁收緊條款。可惜晚了,市場反饋擺在那兒,航展上中國買家不稀罕升級包,轉頭看國產貨。
俄羅斯高層也回應了,但謹慎得很。公關聲明強調合作益處,可專家聲音壓不住。約寧在期刊發文,直指出口失策,馬基延科更新數據,份額下滑30%。他們沒美化自己,承認低估了買家的學習速度。
想想看,俄羅斯軍工底子厚,蘇聯遺產擺著,可經濟一緊,就急著變現。蘇-30這批貨,賺了45億沒錯,但丟了數百架的潛在訂單,生產線轉不動,工人閑聊間焦慮滿滿。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糾結,技術這東西,賣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
專家的遺憾,還帶點現實味。俄羅斯對華出口從峰值掉下來,印度成了主力,可中國自給自足后,亞洲天空變天了。約寧計算經濟模型,馬基延科走訪工廠,數據鐵板釘釘。媒體采訪時,他們攤開圖表,下降曲線明顯。俄羅斯不否認合作價值,但具體到蘇-30,搖頭的多了。這后悔,接地氣地說,就是撿了芝麻丟了,短期解渴,長遠口干。
自主騰飛合作續
中國這邊,沒閑著。蘇-30的技術種子一撒,殲-16就長出來了。2011年首飛,雙座多用途,機身加長,掛載強,雷達升級到有源相控陣,繼承了蘇-30的骨架,卻用上國產WS-10發動機。
![]()
空軍演習里,殲-16和蘇-30混編,導彈鎖定準,精確投彈穩。這不光是抄作業,而是吃透了再創新。殲-20更牛,2017年服役,隱身設計,航程遠,內置彈艙,PL-15導彈一掛,空戰格局變了。
俄羅斯試著挽回,2015年11月簽24架蘇-35,25億美元。交付2016到2018年,第一批到沈陽,檢驗時發現航電松動,俄方返廠調試。
![]()
中國興趣不大,主要學AL-117S發動機,優化WS-10系列。蘇-35質量把關出岔子,半數有缺陷,合作磕絆多。俄羅斯想推許可證生產,中國謝絕,專注自家貨。2023年J-35A亮相,艦載潛力大,俄羅斯專家在媒體上感慨,早知這樣,何必當初。
中俄軍貿沒斷,合作轉向新領域。無人機、聯合演習,互惠還在。俄羅斯不悔整體伙伴關系,但蘇-30這筆,專家們總覺得虧。市場重塑,中國空軍現代化完成,從買到造,跨度大。俄羅斯生產線調整,印度訂單續命,可亞洲份額丟了。中國這邊,殲-20中隊列裝,巡航東海穩當。技術橋搭好了,各自前行。
![]()
這事說白了,軍貿博弈常態。俄羅斯賺了錢,中國強了身,兩邊都沒輸家。專家后悔,提醒技術把關緊,可合作大門還開著。長遠看,中國自主路越走越寬,俄羅斯也得跟上節奏。軍工這行,水深著呢,誰低估誰,都得付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