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連接俄羅斯楚科奇半島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的白令海峽隧道項目,因詳細技術方案披露和8年完工的明確工期,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這條設想了一個多世紀的隧道,如今不僅有了具體的建設藍圖,更有了資金與技術落地的清晰路徑。
8年完工的目標,在技術、資金與地緣政治的三重考驗下能否如期實現?
此次公布的方案并非空中樓閣,而是經過數十年技術沉淀的成果。
根據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援引項目核心設計者維克托·拉茲別金的披露,隧道采用“雙運輸+一服務”的三隧道集群設計。
兩條單車道運輸隧道分別承擔雙向通行任務,中間的服務隧道則負責通風、維護和應急救援,通過專用通道實現三者互通,既保證了通行效率,又筑牢了安全防線。
![]()
更關鍵的是,工程充分利用了白令海峽中相距僅4.5公里的大代奧米德島與小代奧米德島,這兩座被拉茲別金稱為“大自然饋贈”的島嶼,不僅將總長約109公里的隧道拆分為三段,與英吉利海峽隧道總里程相當,更成為天然的通風樞紐。
據俄羅斯地質勘探局公布的最新數據,兩座島嶼的海拔和地質結構能支撐大型通風設施建設,可使深海隧道的通風能耗降低40%以上,直接破解了跨海峽隧道通風成本過高的核心難題。
技術方案的成熟離不開長期積累。拉茲別金透露,俄羅斯科研團隊自上世紀90年代起就持續開展地質勘探,累計完成超過1200個鉆孔采樣,覆蓋海峽全域,確認海床以穩定的泥沙和玄武巖為主,無大型活動斷層,為隧道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地質依據。
![]()
但問題來了,即便技術方案完備,如此宏大的工程為何直到現在才迎來實質性進展?
80億+8年,馬斯克公司助力降本提速 答案藏在投資模式與技術合作的突破中。
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RDIF)總裁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項目總投資將控制在80億美元以內,建設周期壓縮至8年,較此前200億美元以上的預估成本大幅降低。
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引入了美國博銘公司(The Boring Company)的先進隧道掘進技術。
![]()
作為馬斯克旗下專注于地下交通的企業,博銘公司的隧道掘進機(TBM)已在拉斯維加斯地下環路項目中得到驗證,其掘進速度達到傳統設備的3倍,且能通過自動化系統減少人力成本。
根據雙方達成的初步合作意向,博銘公司將提供定制化掘進設備,專門適配白令海峽的深海地質環境。
RDIF官網披露,目前項目已完成首輪技術評估,2025年4月啟動的地理地質調研已覆蓋關鍵施工區域,2026年初將組織國際研討會確定最終施工方案。
資金方面,RDIF計劃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融資”模式,除俄美雙方資本外,已與中日韓等國的基建投資機構初步接觸,探討聯合出資的可能性。
![]()
對比歷史上類似工程,英吉利海峽隧道耗時6年、投資約150億美元,而白令海峽隧道的長度與難度更高,卻能實現成本與工期的雙重優化,技術與融資模式的創新功不可沒。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10月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指出,“若缺乏雙方政治意愿且不解除對俄相關限制,白令海峽隧道項目無法落地實施”。
盡管隧道本身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建成后將成為連接亞、歐、美三大洲的陸路通道,使歐洲到亞洲的貨物運輸時間縮短約15天,每年可為相關國家節省數千億美元物流成本,但美俄近年的制裁與反制裁措施,讓工程落地面臨現實障礙。
美國對俄的技術出口限制涵蓋了大型工程設備、高端材料等關鍵領域,而俄羅斯的相關反制措施也影響了雙邊基建合作的推進。
從歷史來看,白令海峽隧道的構想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沙皇時期,當時俄國工程師尼古拉·別列留布斯基首次提出這一設想,卻因資金匱乏擱置。
冷戰時期,美蘇對立讓相關探討徹底中斷,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曾與美國阿拉斯加州政府接觸,卻因技術不成熟和資金缺口無果。
如今技術與資金難題逐步化解,政治共識卻成為新的攔路虎。
不過,國際社會仍有樂觀聲音,聯合國貿發會議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基建合作往往能成為緩解地緣緊張的“破冰船”,這條隧道是否能成為美俄關系的新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