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們不聊什么光風霽月、功成名就。要聊的,是藏在西漢開國功勛里,那個讓人脊背發涼的“毒”字。
咱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這輩子,簡直就是個超級逆襲的勵志故事。一個沛縣的泗水亭長,用他那張能忽悠、能聚集人心的嘴,硬是把天下第一猛人項羽給熬死了,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他手下那幫人,個個都是人中龍鳳,運籌帷幄的張良,帶兵打仗的韓信,還有治國安民的蕭何。這“漢初三杰”的名頭,比現在任何一個“天團”都響亮。劉邦能贏,靠的就是他們。
![]()
可奇怪就奇怪在,一個靠著團隊力量打下江山的人,他的后代,他的“劉家天下”,卻好像中了某種無形的“蠱”。劉邦本人在位時,就沒一天安生日子,對外要打匈奴,對內要殺功臣。他拼命想為子孫鋪一條黃金大道,結果他的子孫們,卻在他死后,立刻陷入了一場又一場的腥風血雨。這哪是開國盛世啊?分明是個大型的“內斗”現場。
這其中,最讓人匪夷所思,也是最“有毒”的一步棋,竟然是出自那位看起來最老實、最穩重、最會為劉邦著想的大漢第一任宰相——蕭何。
蕭何,他可不是只會算賬的文書,他是劉邦集團的“大總管”、是“后勤部長”,也是那個在劉邦最落魄時“月下追韓信”的伯樂。可以說,沒有蕭何,劉邦連漢中都出不來。就是這么一個“體制內”的老好人,他做了一件事,讓劉邦的江山暫時穩固,讓呂后的勢力空前強大,卻也給劉邦的子孫后代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顆炸彈,不僅炸掉了劉家嫡系的安寧,更讓整個大漢王朝,從一開始就染上了一層血腥的底色。
那蕭何到底做了什么?這個“毒計”如何讓劉邦贏了天下,卻輸了“后代”?故事,得從劉邦登基后,那場著名的“鳥盡弓藏”開始說起。
兔死狗烹,功臣的血與呂后的權
劉邦稱帝后,首要的任務就是鞏固政權。但凡是開國皇帝,都有個共同的“心病”,那就是手下那些“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這些靠著自己軍功和地盤被封王的人,個個都手握重兵,簡直是劉邦臥榻之側的一群“猛虎”。劉邦深知,自己活著的時候還能鎮住他們,一旦自己撒手人寰,這些異姓王分分鐘能把他的兒子們吞得骨頭不剩。
所以,劉邦開始了鐵血清理。
說起來,韓信是其中最冤的一個。他為劉邦立下的功勞最大,軍事才能堪稱頂尖,被后世尊為“兵仙”。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劉邦抓了又放,貶了又貶,從齊王到楚王,再到淮陰侯,每一次降級,都是對這位功臣的巨大羞辱。最終,劉邦去征討英布,京城長安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蕭何和呂后聯手,將韓信誘入長樂宮,當場斬殺,并夷其三族。
請注意,在這個殺伐果斷的過程中,蕭何的戲份太重了。他不僅是“騙”韓信入宮的人,他還是韓信的大恩人、老朋友、推薦人。韓信是蕭何“月下追”回來的,是蕭何力薦給劉邦的。蕭何深知韓信的軍事才華,也明白韓信的性格弱點。現在,卻要由他親自設局,將這位對大漢功勞最大的“兵仙”送上斷頭臺。
這其中的邏輯,非常耐人尋味。劉邦不在京城,呂后要殺韓信,是出于對劉氏江山和自己兒子(未來的皇帝)的保護。但呂后畢竟是婦道人家,要執行這樣一件驚天動地、且有巨大政治風險的事情,她需要一個德高望重、能服眾、且能徹底堵住悠悠之口的人來配合。這個人,非蕭何莫屬。
蕭何的加入,讓“呂后殺韓信”變成了一次“大漢丞相和皇太后聯合維護國家安全”的行動。這個定性,直接壓住了朝廷中所有反對的聲音,也讓劉邦回京后,只能默認接受。因為,連蕭何都說韓信謀反,那韓信就是真的謀反了。
蕭何這一步,看似是保全自身,順從了呂后的冷酷權力,但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對劉邦政權的絕對忠誠,以及他對未來朝局走向的清醒認知。他知道,要保住劉家的江山,首先要除掉潛在的“炸彈”,而韓信就是那個最大的軍功炸彈。他用自己的“信任透支”,換來了大漢王朝一次“內部大清理”的順利進行。
權力場上的“老好人”與“毒藥”
蕭何,他是劉邦集團里最早就跟著劉邦的人,在沛縣就是個小吏,管著檔案文書,可以說是劉邦的“老哥們”。他不像張良那樣飄逸灑脫,也不像韓信那樣張揚傲氣,他就是一個“體制內”的典范:低調、沉穩、專業能力強、擅長處理人際關系。
可恰恰是這個“老好人”,在除掉韓信這件事上,展現出了驚人的狠辣和決絕。
![]()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絕不僅僅是為了給呂后一個面子。從歷史的全局來看,蕭何的“毒”在于,他非常清楚誰才是劉邦死后,唯一能穩定大漢江山的人。這個人,不是某個功臣,也不是某個藩王,而是呂后。
劉邦當時已經病重,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太子劉盈,仁弱,缺乏主見,根本壓不住那些如狼似虎的異姓王和驕兵悍將。一旦劉邦駕崩,如果還有像韓信這樣手握巨大軍權、又被劉邦猜忌的人活著,那劉盈的皇位百分之百坐不穩。
蕭何選擇站在呂后一邊,用自己的人品和威望為呂后的行動背書,本質上就是在給劉邦羸弱的太子,尋找一個“代理人”和“保護傘”。他不是在害劉邦的江山,他是在“救急”。他用韓信的血,提前消除了一個對劉氏政權潛在的軍事威脅。
但這顆“救急藥”,卻是一劑劇毒。
當蕭何以大漢丞相的身份,幫助呂后除掉韓信的那一刻,他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公信力,為呂后“開了后門”,讓她掌握了生殺予奪的最終權力。呂后從此知道,只要她夠狠、夠快,連丞相都會配合她。這不僅是殺掉了一個韓信,更是給朝廷百官上了一堂“權力課”:未來的大漢,說了算的,不僅僅是劉氏的血脈,還有呂后的鐵腕。
劉邦活著時,還能壓制呂后;可他死后,呂后就成了大漢政壇上唯一的“強人”。蕭何為了保住劉家江山的一時安穩,親手為呂后這頭“政治猛獸”松了綁。
高祖的無奈與蕭何的“自污”
劉邦聽說韓信被殺的消息后,一開始是“且喜且憐之”——既高興這個心腹大患終于被拔除了,又替這位大功臣感到惋惜。這說明,劉邦對韓信,真的是又愛又恨,他下不了決心,卻又樂見其成。
但是,劉邦回京后對蕭何的態度,就非常微妙了。
沒過多久,有人就向劉邦告發,說蕭何在長安城里“低價強買”民間的田宅,牟取私利。劉邦一聽,二話不說,直接把蕭何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這事看起來很像是一場皇帝對功臣的猜忌和懲罰,但實際上,這卻是劉邦和蕭何之間進行的一場“心照不宣的表演”。
蕭何之前太“干凈”了,他的功勞太大了,又負責修建宮殿、制定法律、管理后勤,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手上掌握著整個關中地區的經濟命脈,他的名望甚至一度超過了劉邦本人。
劉邦關蕭何,是為了給他“減負”。
如果蕭何太“清廉”,太“完美”,那么劉邦就會覺得他圖謀更大,甚至可能威脅皇權。而蕭何在被關押期間,卻做了一件“自污”的事情。他主動承認自己“低價強買”田宅,還請劉邦將這些多出來的地盤“廉價”分給老百姓。
這一下,劉邦和老百姓都滿意了。劉邦放了他,覺得他心底“還是個小吏”,格局有限,只貪圖點田地;老百姓也感恩戴德,覺得蕭相國心系百姓,體恤民情。
![]()
這一場君臣之間的“默契配合”,完美地解決了“功高震主”的問題,讓蕭何這位宰相得以善終。
但是,蕭何的“自污”里,也藏著他對未來朝局的深沉憂慮。他用“貪財”來保命,是為了確保自己能在劉邦死后,繼續以丞相的身份輔佐太子劉盈。他需要活著,才能繼續為劉家天下“掌舵”。可他越是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就越是給呂后留下了可以利用的“王牌”——那就是他這位“老好人”對劉家的忠誠和對呂后的順從。
劉邦的布局與蕭何的“破局”
劉邦臨死前,其實也對自己的身后事做了精心的部署。他很清楚太子劉盈的弱點,更清楚呂后的野心和能力。他設計了一個“以老臣制衡呂后”的權力結構。
他先是問了蕭何,誰可以接替他的位置。蕭何推薦了曹參。曹參,這位當年和劉邦、蕭何一起“混”的“老革命”,武功赫赫,威望極高。
劉邦點頭同意。
接著,劉邦又問:“曹參之后,誰能接任?”
蕭何推薦了王陵。劉邦又問:“王陵之后呢?”蕭何推薦了陳平。劉邦又問:“陳平之后呢?”蕭何推薦了周勃。劉邦嘆了口氣,說:“周勃可以,但不能讓他一個人掌權,他性格過于剛烈,要讓他和陳平一起。”
這看起來是一場完美的大漢朝“接班人計劃”,一個由軍功老臣、文臣、以及皇室宗親(王陵)組成的權力“鐵三角”。這個架構的設計,就是為了互相制約,確保沒有人能夠一家獨大,尤其是為了制約呂后。
可歷史偏偏在這個“接班人計劃”上,拐了一個大彎。
蕭何雖然位列第一,但他很快就病逝了。他死后,曹參接任丞相,開啟了著名的“蕭規曹隨”。曹參這個人,政治智慧很高,他明白劉邦和蕭何的“無為而治”方針才是漢朝初期的救命藥。他一上任,就奉行“不折騰”的原則,每天喝酒吃肉,一切按照蕭何定下的規矩辦。
曹參的“蕭規曹隨”,客觀上起到了“冷卻”政治的作用,讓漢初的內斗暫時降溫,卻也給呂后一個“暗中發力”的絕佳機會。
呂后,這個在蕭何幫助下徹底掌握朝政大權的“鐵娘子”,開始逐步、平靜地將自己的親信安排進權力中樞。朝廷的日常運轉,有蕭何定下的章法,有曹參的“無為”態度,呂后只需要在關鍵位置上埋下自己的人馬,就足以架空仁弱的太子劉盈。
蕭何對劉邦的“忠誠”,讓他親手鞏固了呂后的權威。而他臨死前對繼任者的推薦,雖然本意是“制衡”,但由于曹參的“不干政”,讓這個制衡體系在初期就“失靈”了。
蕭何的“毒”——一個被放大的后宮權力
我們回到蕭何殺韓信的那一步,以及他對呂后的“絕對支持”。
蕭何作為大漢王朝的“定海神針”,他的行動具有無與倫比的合法性和號召力。他與呂后的聯手,不僅僅是殺了一個人,更是給整個朝廷樹立了一個“呂后是可以合作的權力中樞”的標桿。
這一行為,從根本上改變了劉邦設計的權力結構——后宮勢力被蕭何放大了數倍,甚至凌駕于外朝功臣之上。
劉邦原本想的是,外朝的文臣武將,比如陳平、周勃、王陵等,能夠共同輔佐太子劉盈,形成一個“外朝牽制內宮”的格局。但蕭何在劉邦在世時的“毒計”,讓這個格局從一開始就傾斜了。
當呂后發現,連“老好人”蕭何都愿意配合她清除異己時,她的權力邊界就被無限擴張了。她開始肆無忌憚地利用劉邦不在家、以及劉邦病重這段時間,培植自己的勢力。
劉邦死后,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是一個非常仁厚、善良的人,但正是他的“仁弱”,成了呂后“獨裁”的最佳溫床。呂后開始公然干政,甚至不惜采取殘酷手段來威懾朝野。她將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并讓漢惠帝觀看。
這一幕,是蕭何“毒計”后果最直接的展現。
漢惠帝看到生母如此殘忍,受到了巨大的驚嚇,從此一病不起,整日飲酒作樂,不再理朝政,很快就郁郁而終。劉邦的嫡系繼承人,就這么被自己的母親,用“精神暴力”給逼垮了。
漢惠帝的早逝,直接導致劉邦的嫡長子一脈徹底斷絕,為后來的“諸呂之亂”埋下了最直接的火種。
如果當初蕭何沒有那么“決絕”地站到呂后一邊,如果他稍微制衡一下,或許呂后的權力擴張不會那么順利,她對劉氏子孫的殘忍,也可能會有所顧忌。但蕭何為了大漢“開局的平穩”,犧牲了“劉氏血脈的純粹”。這,就是他留給劉邦子孫的“毒藥”。
諸呂之亂:毒藥終于發作
漢惠帝死后,呂后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她開始“稱制”,臨朝聽政,實際上已經行使了皇帝的權力。她先后立了兩個傀儡皇帝,都是劉邦的孫輩,但都不過是她手中的玩物。
更可怕的是,呂后開始大肆封王。
她違背了劉邦生前定下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她將自己的呂氏宗族,一個個封為王侯,掌握了軍政大權。呂氏宗族勢力之強,幾乎可以“篡漢”。
這一切的鋪墊,都始于當初蕭何對呂后權威的“認證”。
蕭何當年以丞相之尊,為呂后的“鐵血手腕”背書,讓朝野上下都知道了呂后的“不可侵犯性”。現在,當呂氏勢力大張旗鼓地侵犯劉家江山時,朝廷內竟然沒有一個能抗衡、敢抗衡的力量。
劉邦贏得了天下,卻讓自己的江山,一度幾乎要改姓“呂”。
![]()
直到呂后去世,那顆蕭何親手埋下的“毒藥”終于發作。劉邦當初苦心安排的“接班人計劃”中的“老臣天團”——周勃、陳平等,才終于找到機會,聯手發動政變,“撥亂反正”,將呂氏一族徹底清除。
這場“諸呂之亂”,是劉邦的后代差點“輸掉”江山的標志性事件。
雖然最終劉氏江山得以保全,迎來了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但回望這段歷史,劉邦的嫡系子孫幾乎被呂后屠戮殆盡,江山差點易主。這場大劫,追根溯源,正是在劉邦重病時,蕭何為了“保江山不亂”而做的那個“錯誤選擇”所致。
結語
蕭何,這位被后世稱贊為“功勞第一”的丞相,他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他定制度、筑宮室、立宗廟,他讓一個飽受戰火摧殘的新生王朝,迅速走上了正軌,并為后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那句著名的“夫戰國之兵,非陛下所能制也”,道盡了文臣對軍功集團的忌憚和對和平的渴望。
他殺韓信,是為了“治國”;他輔佐呂后,是為了“安邦”。他所有的行動,都指向一個目標:讓大漢王朝活下來,并且活得久一點。
可歷史的吊詭之處就在于此。蕭何為了“大局”的穩定,犧牲了劉氏嫡系血脈的穩定。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威望,成就了一個鐵腕呂后,這雖然暫時壓制了異姓王,卻也“反噬”了劉邦的子孫。
從結果上看,劉邦的江山雖然保住了,但他的“后代”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嫡系皇帝被架空、逼死;劉氏宗親被殘殺、剝奪權力。直到周勃、陳平等人發動政變,迎立代王劉恒(漢文帝),劉家的血脈才算真正“續上”。
蕭何的“毒”,不在于他心懷不軌,而在于他作為體制內的最高權力執行者,為了眼前的“穩定”,而過度放縱了后宮的權力。他將一把原本應該在劉邦掌控中的“雙刃劍”,過早地交到了呂后手中。這把劍,雖然斬了劉邦的敵人,卻也差點斬斷了劉邦的“劉家天下”。
歷史的教訓往往如此殘酷:最周密的布局,也會因為一個微小的“偏差”而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蕭何的那一手,是救命良藥,也是催命毒藥,它確保了大漢王朝的“形”得以延續,卻差點讓劉邦的“神”——他的后代,徹底消亡。
文章參考的歷史書籍
《史記》-司馬遷(特別是《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蕭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
《漢書》-班固(特別是《高帝紀》、《惠帝紀》、《高后紀》)
《資治通鑒》-司馬光(漢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