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11月1日,在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三河鎮代店村,村民馬金花忙完地里的農活兒就準備啟程,目的地還是熟悉的福建電子廠。“一個月能掙5000多元,農忙還能回來收莊稼,既靈活又有保障!”這是馬金花南下務工的第三個年頭,自打有活兒干,她覺得日子更有奔頭了。
“這段時間正是輸送務工人員的高峰期,我們隔兩三天就組織一次大巴車往福建、廣東拉人。”三河鎮零工驛站負責人馬明功說,驛站成立兩年多來,已幫助周邊3000多名村民實現轉移就業。
從過去打工全靠熟人介紹、動輒工錢沒著落,到如今家門口提供務工信息、政策咨詢、勞動保障“一站式”服務,零工驛站帶來的務工方式轉變,讓群眾嘗到了穩定收入的甜頭。在寧夏,這樣的零工市場、零工驛站和就業服務站已有809個,編織成一張覆蓋全區、高效便捷的“15分鐘就業服務網”。
近年來,寧夏將促進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建立五級書記抓就業工作機制,大力實施就業創業優先工程。人社部門堅持分類幫扶、精準施策,構建多元化就業服務平臺,推動公共就業服務精準對接、政策資源精準滴灌,累計幫助數萬名勞動者端穩就業“飯碗”。
在統籌推進各類群體就業過程中,寧夏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穩定政策性崗位、拓展市場化渠道。“我們實施就業創業促進計劃、‘三支一扶’、基層‘四個項目’等,全面提升機關事業單位招錄招聘進度,年均開發企業崗位2萬個以上,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生活補貼,為青年就業鋪就多元路徑。”寧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楊超說。
在寧夏中衛市,人社部門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開展追蹤服務,提早鎖定見習對象,精準推薦見習崗位。這套精準就業服務機制,讓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畢業生高瑜受益匪淺。“考研失利后,我通過人社局微信公眾號的見習信息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見習,不僅積累了實踐經驗,還考取法律職業資格證,順利轉正了!”高瑜欣喜地說。
創業是就業的源頭活水。為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寧夏人社部門聚焦市場主體培育和就業容量拓展,多措并舉、精準發力,形成了一套以政策扶持、能力提升、金融支持、平臺支撐、服務優化為核心的創業帶動就業工作體系。
中衛市沙坡頭區返鄉青年任曉彬的創業故事,正是這一政策體系落地見效的縮影。2017年,大學畢業的任曉彬返鄉,計劃創業做無人機植保,因經驗不足、資金短缺,一開始并不順利。“最難的時候,當地人社部門主動上門了解情況,幫助申請創業擔保貸款、補貼和培訓,還推薦我參加創業大賽,幫助我過了很多坎兒。”任曉彬說,從最初僅有一架植保無人機,到如今8架聯動同時為5000多畝農田植保,服務遍及周邊6個鄉鎮,他的公司不僅提供多個就業崗位,還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今年以來,寧夏共開展創業培訓超4200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25億元,通過創業直接帶動就業逾5.3萬人次。
在南部的固原市原州區,“指尖創收”讓越來越多的家庭婦女有了發揮才能的舞臺。“家人們,現在下單,下午就能發貨!”寧夏思含掇繡直播間里,主播熱情介紹著“原州織女”手工特色玩偶。
為拓寬婦女就業渠道,原州區投入150萬元財政資金培育“原州織女”勞務品牌,在鄉鎮街道建成14個手工坊。“工作很靈活,平時不耽誤接送孩子,忙時拿回家做也行,一個月能掙三千多元,日常開銷完全夠了。”曾是全職媽媽的陳華,通過技能培訓成了思含掇繡的研發人員。她告訴記者,“培訓育品牌、品牌拓市場、市場促就業”的新路徑,讓不少像她一樣的家庭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多層次、多維度的就業保障網,逐漸托舉起千萬家庭的幸福生活。“十四五”以來,寧夏城鎮新增就業40.8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16.5萬人次,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150.9萬人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和困難畢業生幫扶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左右,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