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中美剛在吉隆坡達成緩和共識,美方也承諾暫停“穿透規則”。
然而美國財長貝森特突然變臉,不認賬。
這種剛握手就放槍的做法,已經不是第一次上演,美方為何總在談合作時搞小動作?
![]()
編輯:AJY
美國財長上演‘狼來了’獨角戲
我覺得美方這操作挺迷的,貝森特在福克斯新聞的采訪,簡直就是一出精心編排的獨角戲。
他一開口就對中國放狠話,威脅說中國要是在稀土上“出爾反爾”,美國就隨時準備加稅。
![]()
![]()
這話聽著氣勢洶洶,像手里握著什么必勝的王牌,可稍微琢磨一下,就覺得不對勁了。
更有意思的是,這位財長在同一場合,一邊說著美國不想和中國“脫鉤”。
另一邊又放話,說中國對美國的稀土影響力最多撐不過兩年。
![]()
這種自相矛盾的表態,仿佛在演給兩個不同的觀眾看,但觀眾席上坐的其實都是他自己人。
說到底,這種剛談完就翻臉的操作,無非是美國國內政治的戲碼。
演給強硬派看,說我們在對中國強硬;演給焦慮的產業界看,說我們正在想辦法。
![]()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中美在馬來西亞達成共識后。
美國不僅沒有兌現放寬限制的承諾,反而很快就啟動了新一輪的技術封鎖。
如此反復無常,讓外界對美方的信譽早就產生了嚴重懷疑。
說得好聽是“戰略調整”,說得難聽點,就是缺乏基本的合作態度。
![]()
美方這番狠話,看似強硬,其實不過是對自身困局的無奈掩飾。
自己既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支撐,又放不下霸主的架子。
這種矛盾的心態,只會讓其在國際合作中越來越被動。
最終失去的可不只是中國的信任,而是整個國際社會的重新評估。
![]()
外強中干,美國脫鉤的底牌在哪里?
美國心里其實清楚得很,稀土這東西,不是有資源就能說了算的,它背后牽連的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命脈。
美國自己也有稀土儲量,但長期依賴進口,本土的開采和加工能力早就跟不上了。
![]()
想在短短兩年內,從零開始搭建起完整的稀土產業鏈,這比登天還難,這不是靠喊口號就能解決的。
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已經間接承認了這一點。
他們預測在稀土永磁電機等領域,“至少需要10年才能實現對華依賴的顯著降低”。
![]()
這就很明顯了,美國國內經濟早就深陷困境。
通脹壓力一直沒緩解,制造業復蘇磕磕絆絆,高科技產業更是離不開全球供應鏈的支撐。
這種內虛的狀態,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搖擺和色厲內荏,所謂的“降低風險”,不過是給自己找的臺階下。
![]()
美國確實在全球尋找合作伙伴,想搞所謂的“稀土聯盟”,繞開中國重建供應鏈。
可這事兒哪有那么容易?
這些盟友各有各的難處,有的技術跟不上,有的產能達不到,有的環保壓力大。
最后湊在一起,連一個完整的供應鏈都拼不出來。
![]()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并不愿意被美國當槍使,配合的態度也沒那么積極。
誰也不想為了別人的霸權夢,斷了自己的財路。
美國在2023年就試過一次,限制中國稀土進口。
結果國內相關企業的成本蹭蹭往上漲,軍工生產都受到了影響,最后沒辦法只能放寬限制。
![]()
有過這樣的前車之鑒,美方心里其實很清楚,和中國在稀土領域硬切割,受傷的只會是自己。
這是一場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賠本買賣。
![]()
實力為王,中國的底氣從何而來?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
咱們不僅有豐富的稀土儲量,更關鍵的是擁有從開采、分離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在分離提純技術上,更是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全球大部分高純度稀土產品,都是從中國生產出來的。
![]()
這不是所謂的“壟斷”,而是市場競爭和幾十年如一日產業積累的結果,是實打實的內功。
中國在釜山會談上之所以選擇延后稀土出口管制新規,是出于穩定大局的考慮。
是想給合作留出空間,這并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戰略自信。
![]()
這就像一個武林高手,明明有絕世武功,卻選擇點到為止。
不是因為打不過,而是因為不想傷和氣,但要是對方非要逼人太甚,那也就不客氣了。
中國一直強調,合作要基于平等和尊重,不能一邊談合作,一邊又動輒施壓。
如果美方執意要走老路,那中方手里的籌碼不會白留著。
![]()
稀土只是一個縮影,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到底能不能放下霸權思維,真正以平等的態度來談合作。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只能提供原材料的“世界工廠”,而是正在從“稀土供應者”變成“稀土秩序制定者”。
![]()
通過標準體系和技術專利輸出,中國產業鏈的話語權越來越牢固。
這種系統性的優勢,不是靠幾項補貼政策就能輕易追趕的。
誰才是“不可靠”的合作方?
歷史是一面鏡子,過去幾年,美方在中美談判中反復變卦幾乎成了常態。
答案其實已經不言自明了。
![]()
信譽破產,霸權衰落的必然之路
美國之所以對中國的稀土政策如此敏感,是因為它觸及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那就是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心正在發生變化。
過去幾十年,美國掌握著規則制定權,其他國家多是參與者。
而現在,中國不僅在資源端有話語權,在技術和標準上也開始發聲。
![]()
貝森特的這番言論,并不只是針對稀土,而是對這種趨勢的一種本能反應。
他是怕中國不是美國能控制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美國總是在“合作”與“對抗”之間搖擺。
一方面,它清楚自身在高科技發展中需要穩定的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來自中國的部分。
另一方面,它又不希望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獲得更大話語權。
這種矛盾情緒,也讓美國的對華政策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
風起云涌的國際格局里,真正能站住的,永遠是那些腳踏實地、不輕言威脅、講究誠信的國家。
美國如果還想在這場較量中占據上風,恐怕得先從改掉“簽完協議就變臉”這毛病做起了。
打鐵還需自身硬,中美這場博弈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
但至少要搞清楚一點,合作不是靠威脅推進的。
![]()
全球供應鏈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才是常態。
美方非要搞單邊主義,用霸權手段施壓,試圖打破這種平衡,其實是在破壞全球經濟的穩定。
這種做法不僅會損害中美兩國的利益,還會影響到其他依賴稀土的國家和地區,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
中國已經拿出了誠意,也留足了空間。
美方該做的,不是再耍嘴皮子,而是實實在在地兌現承諾,用實際行動來修復早已破產的信譽。
如果他們繼續把合作當作工具,把協議當作手段,那么最終失去的不只是中國的信任。
而是整個國際社會對美國信譽的重新評估。
![]()
結語
美國的威脅,說到底是自己心虛,是實力衰退后的虛張聲勢。
未來的國際關系,比的不是誰的嗓門大,而是誰的信譽好、實力強。
當“狼來了”成為常態,我們該如何看透這種表演,堅定走好自己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