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應用風向標(公眾號:ZhidxcomAI)
作者|江宇
編輯|漠影
智東西11月4日報道,近日,一款在外網刷屏的AI圖像工具Reve正加緊迭代,吸引了一大批用戶,其以“Reimagine reality.(再造現實想象)”為標語的宣傳片也已獲得百萬播放量。
![]()
雖然目前在國內的討論還不算多,但這款工具已經靠著“圖層可編輯”“元素可交互”的生成方式,收獲了不少好評。于是我們也上手試了試這個相對冷門但體驗頗新鮮的工具——Reve。
它不像傳統AI生圖工具那樣非得靠精準提示詞喂圖,而是把每張圖都拆成可選、可拖、可改的圖層元素,你可以直接對著畫面點、刪、拖、改,重新組織一個你腦子里的圖。
我們這次就用它復刻了最近爆火的AI三宮格玩法,體驗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它確實有在試著幫用戶繞開“抽卡循環”的難題。
打開Reve的官網(https://app.reve.com/),首頁就是一個對話框寫著“Ask Reve”,點開就能開始體驗了。
![]()
往下滑還能看到一些特別有意思的示例:比如讓樹上長滿蘋果、把玻璃反光直接擦掉、或者在沙漠的巖壁上拉出一條拉鏈,都可以作為創作靈感。
![]()
我們隨后也實際操作了一下。
在創作頁面,右側提供了兩種入口方式:可以“Start with text”用提示詞生成圖,也可以“Start with an image”用圖出發去改圖;左側還有一排風格各異的圖片做參考,算是一個小靈感板。
![]()
最近“三宮格”AI圖在網上挺火,我們就打算復刻一下,尤其想體驗下Reve的交互邏輯到底和別的AI繪圖工具有什么不同。
我們選擇了“Start with text”,寫了一段比較長的提示詞,想生成三張海邊傍晚的圖,主角是威爾·史密斯,保持《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形象不變,分別是背影、中景、特寫三張構圖,每張圖還配上中英文字幕。
為了讓圖盡可能貼合,我們在設置欄里手動調了圖像比例(4:3)、生成數量(1)和模型質量(選了高質量)。
![]()
提交之后,系統自動跳轉到了一個新的對話頁面。它支持中文交流,也會根據指令自動從網上調取素材,比如它就找到了兩張威爾·史密斯在《當幸福來敲門》里的照片做參考,然后用這兩張圖做了融合生成。
![]()
但這次生成只給了一張圖,而且只是我們提示詞里的第一張(背影)。它并不能真的一口氣畫出三宮格,也沒有按我們指令里的內容生成中文字幕。雖然能讀懂中文,但感覺模型本身對中文提示的渲染能力還比較弱。
所以我們轉向編輯這張圖,看看能不能改動一下。圖片上方的功能欄很豐富,可以收藏、下載、刪除、改名,也有“編輯”按鈕。
![]()
我們點了編輯,就進入了一個圖像分層的界面。系統自動識別了圖里的多個主體:人物、海灘、天空、字幕,甚至連它從網上搜來的兩張原始圖也能一起編輯。
![]()
首先看著亂碼的中文字幕實在太奇怪了,于是我們嘗試刪掉字幕部分。
點擊“字幕”這個圖層,會彈出“編輯”和“刪除”兩個按鈕,選編輯后,系統直接把它理解的原始指令貼了出來,比如“Subtitles:‘山的后面是什么?-What’s beyond the mountain?’ in a clean, white font at the bottom center of the frame”。
![]()
我們把中文刪掉,再確認修改。這時候圖像左上角會標一個藍色小圓點,提示這個元素已經變動。
![]()
接著我又嘗試把人物朝向調一下。原本是背影,我希望換成正臉面對鏡頭的視角,于是改了提示詞:“威爾史密斯正臉面對鏡頭,手持一束花束,側身站立于海邊……”修改后,系統自動把它翻譯成英文并重新理解,背景里的“沙灘”元素也跟著變了。
![]()
再點“Apply Edits”應用更改之后,圖像確實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次已經很接近我們設想中的畫面。
![]()
調通一張圖后,我們繼續拆分原提示詞,用同樣方法單獨生成三張圖,組成一個“三宮格”。最后一張大特寫的人臉一致性很準確,基本沒有什么AI感。
![]()
那體驗完單一主體圖之后,我們又試了下“多主體+參考圖”的能力,畢竟參考圖復現和多元素編輯才是Reve的看家本領。
我們上傳了一張肯德基吉祥物“奇奇”的照片,提示詞寫的是:主題是一只雞在海邊散步,雞的形象依據參考圖保持不變。白天,海邊,雞背對鏡頭看向遠處的大海,畫面安靜,字幕寫在底部:“-What’s beyond the sea?-”。整體色調清冷,帶有富士膠片效果,過度曝光,畫面粗糲且色調偏冷,暗部細節保留完整,高光區域呈現自然化、柔和漫射光,無明顯硬邊陰影。
![]()
這個圖的生成結果還挺符合設定的,特別是細節,比如畫面里沒有硬陰影,字幕位置也基本對。
有意思的是,之后我們又輸入了兩個圖像提示,但沒有再上傳參考圖,Reve居然還是能延續我們上傳的“奇奇”形象進行生成,說明它的上下文保持能力還不錯,不是每條提示都要重設角色。
![]()
我們還試著把生成好的圖編輯了一下。這個階段的操作非常直觀,Reve會把每張圖里的主體識別出來,用戶可以像PPT一樣拖拽位置改布局。

我們隨便調了幾個漢堡和薯條的位置,再次生成后,它們就出現在我們想讓它們出現的地方。
![]()
最后我們本想把以上兩組三宮格圖拼成一段視頻,但這一步卡住了:Reve的視頻生成功能雖然接入了Veo 3.1模型,但需要Pro會員才能使用,而且僅限美國和加拿大地區開放。
寫在最后:Reve使用起來究竟怎么樣?
回過頭來想這次體驗,有個印象挺深的點。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為“寫不出好提示詞”發愁,不管網上有多少模版,最后能不能生成你想要的圖還是個玄學。
而Reve的AI圖像編輯思路是:不強求你寫得完美,它把提示詞拆成了圖像的每個元素——你只需要點一下、拖一下、改一句話,它就知道你要什么了。這種“拖拽式交互”的體驗感,比用戶在黑盒里反復試錯要來得輕松很多。
體驗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到一些細節:比如上傳參考圖后,Reve能在后續對話中保持住角色形象,說明它的上下文記憶也包括參考圖。在圖層編輯時,我們拖動漢堡、薯條的位置后重新生成,Reve并沒有“胡亂擺放”,而是能理解這些物品應當落在桌面上的常識,整體畫面符合現實邏輯,沒有出現飛在空中或錯位的離譜結果。
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一個AI版Photoshop。只是你不再需要自己拉圖層、打蒙版、調不透明度,而是通過自然語言和圖形交互就能完成“即改,即生成”的精修流程。
更有意思的是,這款體驗成熟度很高的產品,背后其實只是一個10人初創團隊做的。創始人Micha?l Gharbi曾在Adobe Research任職,今年3月剛推出1.0版本,到10月就已經走到了圖像結構可編輯的階段。
從功能體驗這一塊往前卷,我覺得這也許就是AI創作類工具在“后基礎模型階段”的一條出路。
如果你也用Reve“P過圖”,或者玩過其他AI模型生成的三宮格,不妨在評論區曬曬你最滿意的一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