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頒獎典禮在重慶舉行。上海選送的九個參加終評的作品中,器樂重奏《海上·云夢》、滬劇小戲《假幣真情》、鑼鼓書《房東來了》、廣場舞《一起跳舞吧!》分獲音樂、戲劇、曲藝、廣場舞類群星獎,創2016年群星獎改制以來的新高。
器樂重奏《海上·云夢》:堅持上海特色,不斷超越自我
音樂一直是上海群文創作的強項。此次器樂重奏《海上·云夢》獲獎,所有主創和演員都很開心,“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中阮與竹笛的韻調、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擊樂的原始震顫、特雷門琴的吟唱與數字脈沖等有機融合,描繪出風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狂風驟雨,但狂風驟雨不能掀翻大海,這正是上海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和人們追求卓越、實現夢想的拼搏精神。器樂重奏《海上·云夢》用優美又跌宕起伏的旋律收獲終評舞臺評委和觀眾們的掌聲,濃濃的海派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
器樂重奏《海上·云夢》劇照
演奏中最受關注的就是“隔空演奏”的特雷門琴,演奏者左手控制音量,右手控制音高,隨著雙手憑空舞動,樂曲不斷奏響。“我最初作曲想用特雷門琴的時候,就被勸退,因為它的音色、音準很難控制。”作曲孫彬彬回憶。沒有同類型作品,沒有可參考視頻或音頻資料,連演奏的演員都難找,她和藝術輔導石磊老師一起克服眾多困難摸索前行。
她印象深刻的是,創作之初,好不容易找到會演奏特雷門琴的演員張文瀟,為了多開發測試一些樂器使用場景和功能,她和張文瀟單獨開了直播間,用直播間中的音效直接鏈接電腦聽效果,兩人凌晨兩三點還在直播間里演示和探討。
這是孫彬彬連續第三次斬獲群星獎。此前兩次獲獎讓她被寄予厚望,也帶來了無形的壓力,“這次作品在創作中曾被推翻多次,總被人拿來對比,覺得沒有超越之前的作品。”改作品、找資料,苦惱的時候睜眼看天亮,經歷多次失敗和精心調整后,孫彬彬最終創作出融合中西器樂的作品。
從2023年底開始創作,歷經兩年時間,一遍遍修改,一輪輪參賽,《海上·云夢》過五關斬六將來到群星獎終評舞臺,最后獲獎,大家都感慨萬千。《海上·云夢》演奏團隊中有幾位演員是2019年群星獎作品《和·鳴》的演奏者,一路過來,如今再度合作聚首,彼此之間的默契和友誼都更深厚了。終評前的幾個小時,特雷門琴的演奏者張文瀟還一直在酒店反復練習,如今她“閉著眼睛”都能演奏這個作品。
![]()
器樂重奏《海上·云夢》劇照
“創作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過程,痛苦但值得。”孫彬彬認為作品的獲獎是全體演創人員的榮譽,一屆四個作品獲得群星獎,“這是對我們上海的作品和創作環境的肯定。”這屆群星獎終評可謂神仙打架,“每個作品都值得我們細細學習,未來我們還是要堅持創作上海特色的作品,深挖城市元素,將城市的記憶、城市的煙火氣和時代的變遷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結合新的創作手段來詮釋作品,使作品更具現代感和時代氣息。”
滬劇小戲《假幣真情》:講述大愛,本土小戲“出道即巔峰”
“一路走來太不容易。”這是演創人員得獎后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假幣真情》作為首次入圍群星獎終評的滬劇小戲,持續發力,一舉獲得群星獎,這也是上海的本土滬劇小戲首次獲得群星獎。
作品講述了一位智障老人十年間在一家面館,用自繪的“錢幣”買面吃而引發的故事。“幫人就是幫自己”是劇中的臺詞,也是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百年滬劇在市井故事里“活”了過來。作品靈感來自導演欒嵐看到的一個58秒的視頻,對創作素材選取的敏銳度,讓她立即著手組織創作隊伍,同時也聯系浦東新區滬劇非遺傳承人嚴蓉鎖定創作形式。于是,一位北方人(欒導)做起了滬劇。“我們想做一部‘接地氣的滬劇’,讓海派市井的柔軟與善意被看見。”
![]()
滬劇小戲《假幣真情》劇照
這一作品的演員全都是來自浦東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活躍在社區舞臺的素人票友,參演這部劇之前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走上群星獎終評的閃亮舞臺,對他們來說是第一次,既興奮,也緊張。
回憶這一年多的來時路,主演嚴蓉非常感慨:“我們排練了大概有上千次。”11位演員年齡跨度從20歲到70多歲,因為很多演員是素人,排練過程十分辛苦,開始遞一個碗的動作需要練習50遍才能通過。欒導回憶,演員中年齡最大的沈老師,“講多了怕他緊張,不講怕他做不到位,有時候走錯位了會像個孩子一樣不知所措,就再去哄幾句給他鼓鼓勁。有時候大家排好了,過兩天重來一遍又忘了,那個時候都想過要放棄。”
但最后大家都堅持了下來。裝“錢”的盒子掉在地上,“假幣”撒了一地——這個情節,他們就反復排了很多很多次,盒子掉在地上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狀況,比如盒子壓根沒打開、或是紙幣散落的覆蓋面不大,又或紙幣散落得太廣了……這些都需要演員隨機應變。欒導讓他們嘗試了所有能想到的撿紙幣和拿起盒子的動作,確保任何一種狀況發生都能正確應對,合情合理地推動情節發展。
“很多人都從未接受過這么專業的指導,經歷了這個過程,在滬劇表演上提升很大。我們都跨越了一個臺階,拓寬了思路。”嚴蓉說。
![]()
滬劇小戲《假幣真情》劇照
從選材到舞臺呈現,劇本改了十幾次,搬上舞臺演出的版本就有3稿完全不同的樣式,細節的調整更是不計其數。 “細節往往決定作品的成敗。我們導演就是‘手藝人’,作品好不好看就要看‘手功’。”欒導表示這一路就像帶兵打仗,“帶群文隊伍就要考慮得事無巨細,要做演員堅強的后盾。”她認為,“未來,群文創作中專業性和群眾性的把握與平衡是值得我們在創作中思考的問題。”
這是這群演員第一次登上群星獎終評的舞臺,第一次拿到了群星獎——“出道即巔峰”。這是欒嵐導演第七次參加群星獎賽事,收獲的第十個群星獎。在參加群星獎賽事中,上海唯有戲劇類作品從未缺席過任何一屆的群星獎項,他們再一次捍衛了這個榮譽。回首來時路,演員們忍不住眼眶濕潤,“這一路經歷難忘,珍惜、感恩所有。”
鑼鼓書《房東來了》:用傳統曲藝,反映在滬年輕人的故事
“這是我們表演得最好的一次。”走下終評舞臺,幾位鑼鼓書演員興奮地說。之前奉賢曲藝四次止步于復賽,如今終于站上終評的舞臺,一舉奪得群星獎,大家都很興奮。“我們花了很大力氣。”鑼鼓書《房東來了》輔導兼作曲徐思燕感嘆。
作為流行于奉賢、浦東一帶的傳統曲藝,鑼鼓書的最大特點是演員自擊鑼鼓,唱表說書。《房東來了》講述一名退休前是專業播音員的上海房東和三位離鄉打拼做主播的租客女孩之間發生的故事。作品的靈感源于作者兼演員沈玉琴在居委會工作時的所見所聞。“查群租時,我看到有一個三居室里擠著22張床鋪,真是又生氣,又心酸,他們背井離鄉,就缺一個引路人。”沈玉琴回憶,這事促成了他們的第一版《房東來了》。
![]()
鑼鼓書《房東來了》劇照
幾位演員是從戲曲轉過來的,一開始演曲藝的感覺不太對味,她們集中在青村鎮湖坊村的民宿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封閉式集訓,那次之后才進入了狀態。
從一開始,他們就定下兩條準則,演出時講好上海奉賢的東鄉話,以東鄉調為主要曲調。“我們的創作者、導演、演員,全是奉賢本地人。”“這一次,我們要用傳統的鑼鼓書,反映在上海打拼的年輕人的故事,反映上海的融合性。”徐思燕介紹。
作品從創作到終評,歷經三年。自從得知進入終評后,大家就一直在修改、打磨、提升。他們借鑒北方曲藝,將伴奏和演員的表演融為一體,開始還加入了rap,后來感覺rap把語言節奏打亂了,于是又改成以唱為主、唱念結合的表演方式,在音樂上則借鑒了評彈《亂雞蹄》的音律格式,突出鑼鼓書唱、念的特點,加強藝術張力。
75歲的徐思燕和幾位平均年齡56.3歲的演員們一心想讓鑼鼓書時尚起來,但又不脫離鑼鼓書的本體。文字和音樂改了又改,不斷探索。為了多見觀眾,聽取反饋,終評前,除了參加7場上海市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房東來了》還去“蹭”了幾場南橋鎮戲劇嘉年華的演出。
演出服裝也改了又改。第一版以豪華為主,到了終評舞臺,反而刪繁就簡。“在舞臺上扮演外地來滬的小姑娘,要讓自己的舞臺狀態、扮相更年輕化。”演員衛繼紅說。最終版的演出服是一件藍綠色連衣裙,三人還專門找了小方巾,扎成蝴蝶結纏在頭發上,讓自己的舞臺狀態更符合角色。幾位“可以做奶奶”的主演,演起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難度很大”,但經過反復磨煉,她們一開口,還真能讓人忘了她們的年齡。
![]()
鑼鼓書《房東來了》劇照
《房東來了》的演創人員是四個獲獎作品中平均年齡最大的一組,他們成功演繹了在上海打拼的年輕人的境況。獲得群星獎后,與其他人不同,他們在高興之余,更提出了對鑼鼓書未來發展的擔憂。“后面沒人。”年輕人連奉賢話會說的不多,喜歡聽曲藝的也不多,學曲藝的就更少了。他們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優秀的曲藝作品,喜歡上曲藝,讓社會關注曲藝的發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曲藝的表演和創作中來。
廣場舞《一起跳舞吧!》:鮮明上海特質,打破傳統風格
融合爵士、流行舞與本土文化,捕捉當代都市白領的工作和生活,廣場舞《一起跳舞吧》描繪了一幅活力無限的都市日常景象。該作品靈感來源于舞蹈編導王雯對于滬上白領生活的觀察,從繁忙的工作到陽光、時尚的下班后文娛活動,她用廣場舞語匯將其表達出來。精心設計的換裝展示成為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全體演員平均年齡25歲,是上海獲獎作品演員中最年輕的一組,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多為有舞蹈基礎的白領。作品分為上班和下班兩段,通過動作、隊形、服裝變化等體現場景轉換。
“上海選拔賽的突圍場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王雯回憶。那時,作品剛剛完成初版,如何將“都市白領”這一題材轉化為廣場舞語言成了最大的難題——既要體現職場的緊湊感,又要兼具廣場的舒展性。“我們反復雕琢以地鐵報站聲引出的開篇動作,用機械且精準的手部動作還原工作節奏,再通過流暢的旋轉銜接下班后的松弛狀態。”
![]()
廣場舞《一起跳舞吧!》劇照
變裝是《一起跳舞吧!》的一大特色,從白領的職業裝到休閑晚禮服的“變身”,體現“職場到廣場”的有效鏈接。為了最好的效果,服裝設計修改了六版,樣衣改了又改。備賽期的打磨充滿了挑戰,團隊對作品進行了重組創新、突破整改。為了調整隊形,演員們加緊排練,編導及助教老師們逐個糾正演員的動作,服裝設計老師還連夜修改服飾剪裁……他們堅持“差一點都不行”的標準,齊心協力,為在廣場舞領域實現突破而努力。
“重慶終評的舞臺讓我終生難忘。當熟悉的地鐵報站聲在體育館響起,看著演員們臉上洋溢著活力的笑容,我突然釋懷了——我們要呈現的并非完美的技巧,而是都市人對生活的熱愛。”王雯說。表演結束后,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評委充分肯定了廣場舞《一起跳舞吧!》“打破了傳統風格的限制,具有鮮明的上海地域特色和時代性,讓人印象深刻”,“看到了廣場舞的年輕化”。“這些肯定讓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
他們用精彩的舞蹈“現身說法”:廣場舞并非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屬”,它可以是都市文化的鏡像,是普通人情感的出口。用舞蹈連接職場與生活,用動作傳遞解壓與熱愛,這正是群星獎“扎根群眾”的核心要義。“一個優秀的作品永遠藏在生活里,藏在彼此的堅守中。”王雯認為。
![]()
廣場舞《一起跳舞吧!》劇照
群星獎的舞臺,有的人實現了突破,有的人延續了榮譽,上海群文人用匠心和汗水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吳鵬宏認為,這屆群星獎上海群文創作呈現出一些鮮明的導向,幾個獲獎作品均深耕本土文化,成為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樣本”;關注社會現實,敢于碰撞社會熱點,體現了群文創作的時代感;創作團隊展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體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開拓精神。今后上海群文創作將繼續堅持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從平凡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靈感。在創作形式上,傳統藝術的現代化表達將成為激發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徑;在創作機制上,將繼續通過群文創作孵化機制、新人新作展評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續挖掘和培養年輕的創作人才,推動群文事業蓬勃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