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就能讓堤壩轟然坍塌,近千人流離失所,四分之三的水道瀕臨財務崩潰,99%的通航河道面臨氣候浩劫,這不是末日電影場景,而是英國運河與河流網絡正在遭遇的真實困境。
隨著2025年冬季降雨季臨近,極端天氣與資金短缺的雙重絞殺,讓這個擁有百年水道歷史的國家,正站在基礎設施崩潰的懸崖邊。
同樣面臨全球氣候變化的考驗,為何中國能通過持續基建投入筑牢水利防線,英國的困境背后,藏著怎樣的警示?
![]()
2025年元旦當天,英國布里奇沃特運河鄧漢馬西段的堤壩突然坍塌,洶涌的河水瞬間淹沒了周邊農田和一座污水處理廠,近千名居民被迫緊急撤離。
盡管這條運河一直被視為維護狀況良好的典范,但突如其來的暴雨還是引發了災難性故障,僅臨時加固工程就耗資40萬英鎊,而永久性修復的費用至今仍無明確答案。
這起事件并非個例:2025年5月至9月,利茲-利物浦運河部分河段因持續干旱導致水位過低,不得不全面關閉,不僅讓依賴運河的航運業務陷入停滯,更對沿線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
內陸水道協會(IWA)發布的首份氣候風險地圖更是敲響警鐘:在全球升溫2攝氏度的預測情景下,英國99%的通航水道都將面臨風險加劇的困境,其中彭寧山脈和中部地區的高地水庫受干旱影響最為嚴重,而這些水庫正是多條運河系統的核心水源。
英國水道的危機,本質是氣候壓力與資金短缺的雙重絞殺。內陸水道協會活動總監查理·諾曼強調,即便基礎設施維護到位,極端氣候本身就足以造成嚴重破壞,而數十年來不穩定的政府支持,讓這種破壞雪上加霜。
負責管理英國80%通航運河(約2000英里)的運河與河流信托基金會(CRT)指出,這些水道不僅為超過千萬民眾提供免費的自然休閑通道,每年還能為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節省約15億英鎊開支,支撐著超過8萬個就業崗位,更是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綠色走廊。
![]()
但這樣一個兼具生態、經濟與社會價值的重要網絡,卻長期面臨資金缺口:IWA對全英水道管理機構的財務評級顯示,75%的機構被劃入嚴重赤字(紅色)或財務緊張(黃色)等級,其中環境署和劍河保護協會都公開承認,無法履行所有既定的維護承諾。
劍河保護協會主席大衛·古德對此深有體會,地方市長為貝茨咬鎖穩定工程提供的50萬英鎊資助雖被稱為“救命稻草”,但他坦言,一次性撥款根本無法解決長期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類似160萬英鎊級別的基礎設施工程,在全英水道網絡中還有無數個。
與英國的被動應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通過長期、持續的基建投入,在水利設施建設與維護上交出了亮眼答卷。
![]()
作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國家,中國同樣面臨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的挑戰,但通過數十年的系統性規劃與資金傾斜,構建起了覆蓋全國的水利防護網絡。
以長江經濟帶為例,中國持續投入千億級資金用于河道疏浚、堤壩加固和生態修復,僅2024年就完成了1200余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不僅有效降低了洪水風險,更保障了沿線航運與生產生活的穩定。
在抗旱方面,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調水,每年為北方缺水地區輸送近50億立方米水資源,從根本上緩解了干旱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與英國部分運河因缺水被迫關閉的困境形成鮮明反差。
![]()
中國的實踐證明,水利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離不開“長期主義”的資金投入與科學規劃。從黃河大堤的常態化加固到城市防洪排澇系統的升級,持續的資金保障讓設施維護有章可循,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
這種投入并非單純的資金消耗,而是對未來的戰略投資,正如英國內陸水道協會所強調的“當下投入數百萬,未來將節省數十億”,中國通過提前布局,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面對日益嚴峻的危機,英國官方并非毫無行動,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表示,已向運河與河流信托基金投入逾4.8億英鎊撥款,用于基礎設施維護,但同時強調,航道管理機構對運河的安全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負有獨立責任。
![]()
然而,這筆資金顯然難以填補缺口:僅2024年冬季的八場命名風暴過后,CRT用于緊急維修的費用就高達1000萬英鎊。
CRT首席執行官坎貝爾·羅布呼吁,需要更多公眾參與志愿服務和資金捐贈,才能支撐運河網絡的正常運轉。英格蘭水務協會則進一步呼吁政府重新審視可持續的長期資金方案,查理·諾曼更是發出警告。
如果不及時加大干預力度,這條承載著歷史與經濟價值的航道網絡,將在2050年前面臨不可逆的衰敗,事實上,英國水道的困境給所有國家都敲響了警鐘。
![]()
基礎設施的維護沒有“暫停鍵”,尤其是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短期的資金節省可能換來長期的災難代價,無論是加固堤壩、建設調水工程,還是提升設施的氣候適應能力,都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與科學的長遠規劃,這正是中國基建模式提供的核心啟示。
從英國布里奇沃特運河的坍塌到中國南水北調工程的平穩運行,兩種截然不同的現狀背后,是對基礎設施建設“短期成本”與“長期價值”的不同認知,英國75%水道陷入危機的教訓表明,任何對基礎設施維護的忽視,最終都將以更昂貴的代價償還。
而中國的實踐則證明,持續的基建投入不僅能抵御氣候風險,更能創造持久的生態、經濟與社會價值。水利設施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關乎民生安全、經濟發展與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
![]()
對于英國而言,當下最緊迫的不是糾結于短期投入的多少,而是建立起可持續的長期資金機制,避免百年水道在氣候危機中走向衰敗。
而對于所有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來說,中國的基建經驗或許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以長期投資筑牢安全底線,才能在不確定的氣候未來中,守護好共同的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