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俄羅斯軍方披露的戰報標志著俄烏沖突中的關鍵戰役,紅軍城爭奪戰正式畫上句號。經過多輪激烈交鋒,俄軍敢死突擊部隊已完全掌控紅軍城全域,目前僅有零星烏軍殘部仍在負隅頑抗,正處于俄軍的清剿進程中。這一戰役的勝負不僅決定了紅軍城的歸屬,更直接影響了周邊戰場的態勢,尤其是此前已被俄軍重重圍困的米爾諾格勒里夫尼地區,在紅軍城失守后徹底淪為“孤島”。
據俄方信息,該地區駐守的5500名烏軍配備有守城導彈系統,但在俄軍的封鎖下,早已陷入水糧斷絕、補給中斷、醫療癱瘓的絕境,若持續拒降,將面臨俄方立體化火力的毀滅性打擊。
![]()
作為紅軍城防御的核心力量,烏克蘭第155法式裝備旅、第79空中突擊旅與第25空中突擊旅的潰敗成為戰局逆轉的關鍵。當前,這三支部隊的核心指揮機構要么被俄軍精準拔除,要么為保全有生力量選擇投誠。其中,烏克蘭第155法式裝備旅率先豎起降旗,其麾下的精銳豹-2坦克營卻離奇失聯,成為此次戰役的一個未解之謎。軍事專家分析指出,即便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上將能緊急調集10萬至20萬援軍趕赴前線,也難以打破俄軍對紅軍城的穩固控制,該戰區的敗局已無可挽回。
此次戰役給烏軍造成了建制性重創,包括上述三支部隊在內的31個作戰單位被打散,重建工作迫在眉睫。這意味著烏克蘭不僅需要再次向 NATO 尋求大規模武器援助,還需在后方啟動大規模征兵以補充兵源缺口。從戰場實際來看,被俄軍包圍殲滅的多為烏軍精銳力量,這種“精銳盡失”的局面讓外界普遍認為,澤連斯基政府可能需要重新評估和談的可行性,割地止損的聲音也隨之浮現。
值得留意的是,俄軍在此次戰役中調整了傳統戰術,摒棄了以往“圍三厥一”留缺口的打法,轉而采用“圍而不殲”的消耗策略:先構建嚴密包圍圈,再以無人機偵察鎖定目標,配合敢死突擊隊的地面突擊,待烏軍補給耗盡后迫使其主動投降,大幅降低了俄軍的攻堅傷亡。
![]()
俄軍在紅軍城戰役中的戰術設計展現出極強的針對性。看似寬松的“圍三厥一”部署,實則是引誘烏軍增援的“誘餌”。俄軍早已預判烏軍會全力馳援紅軍城,提前掌控了通往城區的關鍵公路,并建立起“死亡封鎖線”。俄軍方11月3日公開的戰場視頻顯示,俄軍對所有試圖向紅軍城運送彈藥、物資的烏軍車輛實施無差別精準打擊,徹底切斷了守城部隊的后勤生命線。這種“圍點打援+后勤絞殺”的組合策略,成為俄軍以最小代價取勝的核心邏輯。
對守城烏軍而言,后勤線的斷裂遠比俄軍的正面進攻更為致命。隨著戰役推進,烏軍逐漸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食物、飲用水、藥品等基本物資消耗殆盡,受傷士兵無法得到救治也無法撤離,只能在陣地中等待絕境降臨。多位軍事觀察員表示,紅軍城的失守并非烏軍士兵戰斗力不足,而是后勤保障體系被俄軍徹底摧毀的必然結果。烏軍曾嘗試通過無人機進行零星補給,但每次僅能運送少量水、藥品和彈藥,對于數千名守城士兵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
復盤此次戰役,俄軍的“立體作戰體系”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以“圍三厥一”戰術誘敵增援,依托公路控制權實施“打援”;運用無人機、FPV 自殺式穿越機、滑翔制導炸彈、火箭炮等多元化火力裝備,持續消耗烏軍有生力量并摧毀其后勤節點;敢死突擊隊則承擔“尖刀”角色,深入城區引導火力打擊隱蔽據點,加速烏軍防線崩潰。這種戰術組合不僅有效降低了俄軍的傷亡人數和城市破壞程度,更實現了對烏軍精銳力量的精準打擊。與此前烏軍還能以小股部隊(3-4人)分散突圍不同,此次俄軍的全方位封鎖讓突圍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次戰役也引發了關于現代戰爭形態的討論。有觀點認為將俄烏沖突簡單定義為“無人機戰爭”并不嚴謹,未來戰爭的核心依然是火力的集中投送能力,無人機更多是提升火力打擊精度和效率的“倍增器”,而非戰爭形態的決定性因素。紅軍城戰役的實踐表明,傳統火力與新型裝備的有機結合,才是現代戰場制勝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