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拒絕,就等于同意借車?這是什么歪理!”
青海某地,李先生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停在樓下的自行車被鄰居大爺未經允許騎走,大爺因剎車失效摔成9級傷殘后,竟然向他索賠13萬元!
更讓人氣憤的是,大爺的理由是:“你當時沒拒絕我騎車,就是默認同意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顧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事情發生在今年3月的一個下午,李先生像往常一樣把自行車停在小區樓下,準備上樓休息。
誰知剛走到樓梯口,就聽到鄰居張大爺喊了一聲:“小李,我騎一下你的車去買菜!”
李先生回頭看了一眼,張大爺已經跨上了自行車,他當時距離有點遠,又急著上樓接個重要電話,就沒來得及回應。
心想:“就騎一下買個菜,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可誰知道,這一“沒回應”竟然惹來了大麻煩!
半小時后,李先生接到了醫院的電話——張大爺騎車時因剎車失效摔傷了!
李先生瞬間懵了,趕緊跑到醫院。看到張大爺躺在病床上,腿部打著石膏,他心里五味雜陳。
“大爺,您沒事吧?這車我平時騎都好好的,怎么就...”
沒等李先生說完,張大爺的兒子就沖了過來:“好好的?那我爸怎么摔成這樣?你這車剎車根本不靈!”
經過醫院檢查,張大爺被診斷為腿部骨折,構成9級傷殘,治療費用加上后續康復,至少需要13萬元。
張大爺的家人當即表示:“這個責任你必須承擔!是你同意我爸騎車的!”
李先生頓時感覺腦子有點轉不過來:“我什么時候同意了?我根本沒說話啊!”
“你沒拒絕,就是默認同意!法律上這叫默示同意!”張大爺的兒子振振有詞。
“這簡直是強盜邏輯!”李先生氣得直跺腳,“我沒來得及說話,怎么就成了同意?”
可張大爺一家咬定不放:“你當時明明看到了,也沒阻止,這不是同意是什么?”
雙方爭執不下,張大爺家人直接遞上了一紙訴狀,要求李先生賠償13萬元。
這件事一出,網友炸了:
“這年頭,沉默都成了罪過?”
“大爺這操作,堪稱碰瓷界的教科書級別!”
“不說話就是同意?那以后誰還敢保持沉默?”
那么,從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爭議:李先生的沉默是否構成同意借車?張大爺受傷,李先生是否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民法典》規定:“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當事人一方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發出的要約,對方選擇同意條件的,合同成立。”
關于“默示同意”的認定:
律師這么看:法律上確實存在“默示同意”的概念,但必須滿足特定條件。僅僅是沉默,并不等同于同意。
要構成默示同意,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有明確的意思表示(比如點頭、揮手等積極行為) 2.具備合理的時間和條件去拒絕3.雙方之間存在特定的法律關系或交易習慣
本案中,李先生距離較遠,時間緊急,根本沒有充分的條件去明確拒絕,其沉默不能被認定為同意借車。
關于車輛安全責任:
根據《民法典》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更重要的是,張大爺未經明確允許擅自使用他人財物,本身就存在過錯。
律師分析指出:即使車輛確實存在剎車問題,但張大爺作為成年人,有義務在使用前檢查車輛安全狀況。其擅自騎行的行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關于損害賠償的認定:
根據《民法典》規定:“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本案中,張大爺未經允許使用他人車輛,且未盡到安全注意義務,應當承擔主要過錯責任。
最終雙方協商:考慮到車輛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李先生承擔10%的責任,賠償1.3萬元,其余損失由張大爺自行承擔。
3
03深刻教訓
擅自使用他人財物還要求賠償,這簡直是顛倒黑白!
不經同意就使用別人的東西本是不當行為,出了事還要求原主人賠償,這種邏輯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有網友憤怒地表示:“這樣的判罰就是在鼓勵不勞而獲!以后誰還敢把車停樓下?”
也有網友理性分析:“雖然大爺的做法不對,但車主確實應該定期檢查車輛安全,這也是對他人負責。”
本案給我們的啟示:
1.財物使用需要明確同意,沉默不等于默認 2.車輛等交通工具要定期檢查維護,確保安全 3.未經允許使用他人財物,風險自擔4.遇到糾紛要理性維權,不能無理取鬧
30塊的咖啡配3000的杯托已經夠離譜了,現在連借個車都能演變成天價索賠,這個世界真是防不勝防!
對于此案您怎么看?歡迎您留言談談。
聲明:本文內容基于真實案件改編,當事人姓名及相關信息均已進行匿名化或虛構化處理,旨在保護個人隱私。文章僅以案例形式為大眾提供法律知識普及,不構成任何法律建議或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