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美高層在舊金山舉行會晤的同一天,德國《世界報》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它一邊承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另一邊卻試圖把這種成功歸因于“承擔了全世界的臟活累活”。
一句“要不是中國干了這些臟活累活,歐洲今天也不會這么慘”,把責任推得干干凈凈。這種敘述方式到底是在承認中國的實力,還是在用“道德優越感”來掩蓋歐洲自己的失敗?中國真的是靠“臟活累活”才走到今天的嗎?歐洲早就把自己的未來拱手送出?這到底是誰的選擇,又是誰的代價?
![]()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歐洲和美國就開始為追求更低的生產成本,大規模關閉稀土礦山。澳大利亞也緊隨其后。他們嫌污染重、工藝復雜、選民也不愿意在家門口看到廢水池,于是把這些“麻煩事”全都甩給了中國。
當時的中國,環保門檻確實不高,人工也便宜,但這只是表象。真正的轉折點,是中國在稀土提純和分離技術上的自主突破。1964年,包頭稀土研究所就已成立。到了70年代,徐光憲提出的“串級萃取工藝”直接把西方甩在了后頭。
![]()
這項技術至今只有中國掌握,效率高、成本低,西方根本比不過。技術一領先,產業就有了話語權。西方不是被中國逼慘,而是自己不愿意吃苦,最后只好認命。
西方當年選擇“技術換資源”,也是算計好了的。他們看中中國巨大的市場,愿意合資合作,但附加條件是:你要資源,就得把技術交出來。這不是“偷”,而是明碼標價的交換。不少西方企業為了拿下中國市場,甘愿拿技術做籌碼。
![]()
慢慢地,中國不僅掌握了核心技術,還在稀土永磁材料、鎵鍺提純、石墨深加工等領域形成了專利壁壘。真正的產業鏈,從采礦到提煉再到深加工,中國一條龍全包了。
德媒在文章里說,中國“更能忍、更不怕臟”,這其實是偷換概念。稀土分離不是靠苦力堆出來的,它是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背后是數十年無數科研團隊的投入,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是一筆一筆科研經費砸出來的成果。
![]()
中國如今掌握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98%的磁體制造份額,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西方想重啟自己的稀土產業,重新建礦、建廠,動輒就是10年起步。
現實不等人。2023年4月,馬斯克還公開抱怨,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影響到了Optimus機器人項目。每臺機器人要用3.5公斤高性能釹鐵硼,沒有中國的稀土,連生產都跟不上。這說明什么?說明就算是全球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也得看稀土臉色。
![]()
歐盟也著急了,一邊嘴上喊“脫鉤”,一邊悄悄通過“綠色通道”申請進口。2025年上半年,超過六成的歐盟企業都靠這個通道拿到了中方的許可。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誠實。
歐盟還搞出個奇葩提案,想讓中國出口其他商品時強制“搭售”稀土。這就好比你去超市買蘋果,非要人家再塞給你一包鹽。這種思路本身就反映出他們在資源話語權上的焦慮。
他們明知道靠自己是搞不定的,但又不愿意承認過去是自己主動放棄的。于是就用“環保”“道德”“自由市場”這些詞來包裝失敗,掩蓋當年的短視。
![]()
2010年前后,中國稀土行業還處于野蠻生長階段。礦區塵土飛揚,工人條件艱苦,確實是“臟活累活”。但中國沒有止步,而是不斷升級環保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引入循環水、低排放工藝。
現在的稀土產業園,污水池上都能養魚。不少歐洲代表團來參觀后都大吃一驚。他們原以為中國靠的是粗放式開發,結果發現我們已經走在前面。
稀土看起來市場不大,一年全球不過60億美元的規模,不如銅的三十分之一。但它的作用卻是基礎中的基礎。高盛估算過,稀土供應減少10%,全球可能會損失1500億美元的產值。
![]()
這就像煤氣灶本身不貴,但沒了它,你連飯都做不了。誰掌握稀土,誰就掌握未來。德國媒體說“要向中國學習”,這話聽起來像是反思,其實骨子里還是有點“酸”。他們不愿意承認中國的成功是系統性、長期性的結果,而是想用“國家干預”“環保門檻低”來解釋。
這就像一個考了第一名的學生,被說成是因為“運氣好”“老師偏心”。這類說法說到底,是不愿意面對差距。最近歐盟又開始炒作“中國稀土威脅論”,一邊說要“擺脫對華依賴”,一邊又在談判桌上爭著要特批通道。這種前后不一,恰恰反映出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
![]()
他們既想要產業回歸,又不愿意承擔高成本;既想要環保,也不愿意為技術空白埋單。這才是歐洲今天“慘”的根源。
中國不是靠“撿漏”崛起的,而是靠規劃、投入、技術和堅持。幾十年來,一批批科研人員默默鉆研,一座座工廠不斷升級,一項項專利逐步積累。這背后,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堅守。
![]()
歐洲今天的焦慮,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他們自己在“眼前利益”和“長遠戰略”之間,一次又一次選錯了方向。中國的稀土政策始終透明、規范,商務部早就通過雙邊渠道向歐盟通報情況。專門開辟綠色通道,還主動說明政策不針對任何國家。
這是負責任的大國態度,不是“壟斷”,更不是“威脅”。真正的“殘酷”,不是中國的競爭方式,而是全球產業格局正在重塑,西方要適應一個他們不再主導的新秩序。
![]()
中國可以吃苦、能堅持,更愿意為未來投資。這才是我們今天在產業鏈上游站穩腳跟的根本原因。不是靠忍辱負重,而是靠真本事。歐洲不是被中國“逼慘”的,是自己看不遠、走不穩。中國干的是實事,贏的是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